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襄汉献帝新传雄辩 (第1/3页)
第七章 襄阳雄辩 PS:今天如果能够有三千张推荐票,就可以在起点首页得到一个推荐广告,希望支持我和《汉献帝新传》的兄弟们和朋友们帮帮我,非常感激你们。 另通知如下:本书VIP章节解禁情况更改如下:每周更新章节根据上周推荐情况而定,上周推荐过九千解禁一章(正常情况),上周推荐过一万五解禁两章,达到两万解禁三章,(如果有封推或者小封推,当周一律解禁2章),三万以上就不规定了,本书到现在最高纪录是一周1万8的推荐票,哈哈…总之,本承诺两个月内有效,绝不食言。 襄阳雄辩 这一天是刘巴开坛讲法家精髓和糜竺第二次开坛讲商道,在两人讲完后,胡昭继续设雄辩坛,主题为事先公布的“治国定天下。” 刘协、荀彧和胡昭三人刚入了首席,在襄阳学府中小有名气的杨仪就登上辩台首选国渊答辩自己。 杨仪与同学于襄阳学府的李严、向宠、王藩、韩嵩、徐弈、桓阶、徐宣共称襄阳八子,黄承彦任襄阳学府总祭之时,曾称八人皆有治世之才。 杨仪首先从《三家制衡论》开始阐述论证,表面上宣扬《三家制衡论》,实则又通过儒商的问题反对“驱民以利”的观点,以此向法家学术挑战。 李严等人依次而上,对国渊的观点一一批驳,观点虽然让刘协不是很喜欢,但他们的才华确实也展现了出来,尤其杨仪和李严对制衡论提出“儒制法,法制道,道定儒”的说法很感兴趣,而王藩是襄阳学府中少数精通天文的人才,他自天象运转成规有律,捍卫老子的天道恒定说法,但又借机打击道教的鬼神之说;韩嵩也是一个奇才,精通地理,他讲地之道,用地之道再灭鬼神之说;徐弈、桓阶、徐宣三人则总结前五人论证对法家必须受制儒家的观点进行重新的整理。 这襄阳八子的一番精彩论述引发阵阵掌声,连荀彧都忍不住称赞了几句,又与刘协道:“此八人观点虽然需要推敲,但阐述精细,令人佩服,且各有千秋,值得殿下重用!” 刘协微微颔首,表示这八人确实有才华。 国渊还未登场反驳,与他私交甚好的崔林马上登上台,胡昭见他上台,与刘协笑道:“殿下今日可要仔细注意他们了,崔林上场就意味着南阳六义都要登场了!” 刘协问道:“何为南阳六义?” 胡昭道:“南阳游学避难者众多,有寒门六士崔林、赵俨、苏林、常林、杨峻、王连相互欣赏,常在一起讨论政事,又多急公好义,被南阳百姓称为南阳六义,他们与国渊关系不错,都深受法家影响。” 刘协略有所悟得说到:“豪门多儒士,寒门出法者啊!”见荀彧和胡昭听到自己这话后,神色有些怪异,复道:“寒门子弟生活在百姓中,对民之向利理解深透,也容易认识到律法的重要性。” 辨坛中的辩论气氛已经到了非常高涨的地步,崔林对《楚律》的了解令胡昭都颇感吃惊,杨仪与崔林的对峙虽落与下风,但其人才学渊博时有妙语令崔林语噎,博得众儒家学士阵阵掌声。 在胡昭的掌控下,两个人渐渐将儒法之争移回到治国定天下的主题上,杨仪提出在军院广开儒学,强调忠义仁爱,而崔林则认为在军院中首推法学,强调军纪严明,在这个论证上,刘协明显支持后者,胡昭也知道刘协的意思,马上出言定崔林胜,无须再辨。 李严马上登场,他知道兵家融入法家中,显然表示朝廷更偏向以法治军,将辨题转向内政,道:“夫天下治国者,首治农,治农需寡税,然寡税尚非定策,因田有贫瘠富厚之分,地有南北旱水之分,天有寒热之分,故因再定平富策,立富产者纳税多,立贫者纳税少,再以财税援极贫者,此才可令天下真大治,使百姓各享衣食保暖之福!” 崔林等人对此没有异议,亦支持,复有江南四才之首吾桀表示不同意,他快步登坛,向刘协三人行拜礼之后,朗声道:“天下之地无不产物,或有产粮,或有产麦,亦有产棉者,所产者各不相同,天下之民亦有勤惰之分,有民四更起劳作,有民懒惰五谷不勤,若如此定律,则是削勤而补惰者。” 向宠亦登上雄辩坛,道:“以财税援民可多可少,因地贫瘠多少不同而定,焉能因少数百姓惰,而废安国治国之策!” 江南四才吾桀、钟离牧、吴范、滕胤是江南学府新展现头角的年轻学子,其中以吴范最擅长天文,其人登坛道:“正所谓地之道受于天,地产粮多因天象变化,幸天之道年年循环,有律可循,可以日日登记,预测气象变化,提前助百姓躲避天灾,此亦治国之策。” 王藩亦精通此道,同样登坛道:“吴兄所说未全尔,天地变化多端,非人可尽察,而若因觉察不及,使民受灾,仍要援之,故立富者抽税多,而贫者抽税少,甚至不抽之余仍要救济!” 襄阳八子中的韩嵩最通地理,其人上台,首先举证天下六十余处不同地形,有沿海湿滩,有荆州南方丘陵,有山有地,有寡阳天者,有少雨之地,有荒漠,有沃土,复问江南四才焉能等同待之,天下之民皆为民,岂能因地不同而喜富厌贫。 刘协微微颔首,问荀彧道:“以文若之见,李严诸人的观点如何?” 荀彧道:“实为良策啊!孔圣亦曾言:不患寡而患不均,殿下应该采纳此策,然而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