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新传_第七章襄汉献帝新传雄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襄汉献帝新传雄辩 (第2/3页)

南才子所说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楚地之富得利于氏族之富,若要从氏族豪门手中抽税过多,恐危及殿下向北方吸纳财富的策略,故暂时又不能实施,或可等天下一统,再无南北之分时,如今最好的策略还是尽力维系粮价,使百姓受中余粮可换钱更多。其实这些学子所想的都没有殿下远,殿下的免农税之策比他们远了许多,若能实施,天下则大定!”

    刘协想了想,道:“孤王之策过于远,不能一步到位,其间还要使用他们所思考的办法。此外,孤王料定诸葛亮此次回到晋阳之后,还会发动第二轮商政之攻,他定会将商税降到南方相平的程度,北方毕竟是曾大汉经济重地,这些年虽历尽战乱,然根基还在,楚地虽经十年大治,经济上胜过北方不少,但不可轻心怠慢,以文若和空明的意思,该如何应付?”

    荀彧道:“此事之上,我与空明皆不如子布,殿下可先询问他的意思!”

    刘协叹道:“若是他能和诸葛亮相抗衡,也就不用孤王亲自负责经政要事了!”

    胡昭笑道:“诸葛亮虽然是位难得一见的治国栋梁之人,然若论经政,恐怕还不是殿下的对手,臣以为殿下必然早有应敌之策,否则不会轻易放诸葛亮北归。”

    诸葛亮来襄阳期间,确实有很多人建议在他的回途中除去此人,刘协虽深知诸葛亮对北方的重要性,却没有采纳这些建议,反而一路派王熙兄弟护送回去。

    胡昭等人便以为刘协早有对策,实则是刘协欣赏诸葛亮的才华,终还是想招为己用而已,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对策。

    刘协与胡昭道:“空明,你还记得我曾和你说过楚地的危机吗?”

    胡昭道:“铭记于心!”

    刘协道:“经过一年的弥补,如今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了,以我看来,如今诸葛亮的晋阳派和司马懿的洛阳派在出兵的问题上早已经达成一致,就是尽力在这些年不引发南北之战,我们则要在北方准备好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就可以了!也许明年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出兵之时。”

    胡昭、荀彧两人皆默不作声,出兵北方是楚地最重要的事情,他们这样的重臣并不打算即刻表露态度。

    三人商议之时,雄辩坛上风云变幻,和江南四才齐名的巴蜀四骏费诗、周群、孟光、杨洪也开始登坛,他们认为要想百姓安定就必须给百姓土地,这和朝廷的政策完全相左,刘协忍耐不住,欲亲自批驳,胡昭拉住刘协道:“他们不过是西南学府(原益州学府)的学子,西南学府古风较重,殿下不必太过计较。”

    刘协明白胡昭的意思,巴蜀四骏的观点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巴蜀豪族的想法,明着是为百姓要土地,实则是想自己拓充土地。

    巴蜀诸族与荆州、江南的世族不同,他们仍然以农为主,少有经商,故对土地的所有权也盼望的最厉害。

    刘协心中明白之后,便不急着反驳,只静心等待学子中是否有人能辩驳他们,但等待良久却没有人上台。

    刘协暗暗心惊,世子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世族的态度,只凭今天来看,楚地的各世族仍然希望朝廷承认土地的私有化。

    汉之前的儒学和法家有一点冲突的地方,那就是土地的私有化,儒家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法家强调定分止争,支持地主阶级掌握土地,自由耕种。汉朝期间,随着经济发展,儒家在这点上迫于形势,也逐步开始认同土地的私有化。

    凭心而论,土地的私有化是封建主义社会生产力要求进一步扩大的需求,代表着封建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

    但由于刘协促使了世族经济的商贸色彩化后,如果再将土地所有权交付到世族手中,这将直接导致世族经济过于膨化。

    今天的辩论使刘协认识到,完全阻止土地私有化是不可行的,适当允许土地私有化才有可能确保经济和政治的稳定。

    他正准备结束今日的雄辩坛,一名青衫学士走了上来,荀彧笑道:“此人乃蒋济蒋子通,其人曾任九江郡吏和扬州别驾,后任教与襄阳学府律学院,颇有大才。”

    刘协道:“孤王听过此人名声,实为良材!”

    荀彧道:“臣亦劝他出仕,但他觉得襄阳学府生活清静,可以安心研究学问,故暂时只想在学府任教。”

    刘协笑道:“那先听听他这次会说些什么?”

    蒋济行礼之后,走到坛中央,朗声道:“圣人曾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而土虽是王土,可租种耕耘者却是百姓,楚地之策,土仍然归楚王所有,与租用者订三十年契,因租种而纳税。今日,楚地农税之轻为历朝之最,百姓产粮之丰又为历朝之最,故百姓年收颇丰,百姓安居乐业,何来必须购置田产才可安定天下之说,且百姓钱财再丰岂是豪门富族的对手,一旦开土地购置的风气,必有世族大规模圈地,使百姓无地可种。”

    “私以为真正欲要治国定天下,首条便是要使百姓富足安乐,如今楚地早已做到这点,只是若能将三十年契约改为五十年便更使百姓宽心;观汉朝兴衰,凡历朝初百姓少,人均土地多,只要安心耕种则人人收获颇丰,然定居百年之后,到了盛期,人口过多导致田地不足,汉初可人均十六大亩地,到了恒帝之时,人均土地不过十小亩田,以十小亩地产粮,虽然细作使得亩产粮更多,然人均所得粮钱则远少,一遇灾难则无法维系生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