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扑鼻文集_跟着眼光奔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跟着眼光奔跑 (第3/4页)

生长和生活,即便顾及了其它族类,也是一种为我所用,变出一个新法的趋利行为,何曾像一棵大树,把付出当作自己的一种本能,一种生存的方式,生长和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付出。我们经常说,植物是人类的朋友,其实这话即对又不完全对。对的是说对了一半,不对的是没有说完整,应该说,植物是人类的先驱,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条件。做一棵树,其实就是做一个终身只有奉献不求回报的人,这一点人是很难做做到的。

    (五)

    曲曲弯弯的小路在脚下伸展,牵引着我行进的步子,慢慢前行。路两旁长满了各种野草,绿油油的,特别是那一丛丛的茅草,刚刚窜出来新叶,一个劲儿地疯长。往路中央长的那一半,相互都挤在了一起,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给这条道路搭起了一道道矮矮的阳棚,几乎把这条窄窄的小路给掩映了起来。早晨的太阳不知是热度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还是早晨的热量本来就很弱,虽斜斜地朗照在大地,地上只看到团团的雾气。是昨夜里的夜潮太重了吧?才使大地到处都散发着滋润,路是湿润的,空气也是湿润的。走在路上,露珠沾在我的裤脚上,把裤腿给打湿了,好像被水洗过一般,湿漉漉的。

    春天是植物疯长的季节,它们要把一年里积攒下来的所有能量和储蓄的所有养份,在这个时间里全部释放出来,所以它们就会像竹笋似的,一夜间就可能蹦出三尺高,其疯狂的速度让人不敢想像。茅草是草本植物,也是最贱的植物,它选择生长地与其它植物不同,它喜欢瘦地岩坡,如河床滩涂、危岩缝隙、黄土高坡。越贫瘠,越瘦弱的土壤越利于它的生长。若按一般常理,在整个生物界里,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通常都应该是挑肥拣瘦的,那里会厌肥挑瘦的呢?但事物往往就在普遍性中有它的特殊性,茅草就是一个特例,世界也就那么怪异和奇妙。对于农人来说,茅草他们即恨又喜欢,恨的是它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太强,如果在庄稼地里长出了一丛茅草,它就会疯狂地生长,其生长的速度是庄稼的好多倍,不仅和庄稼争夺地里的养份,而且还会和庄稼抢地盘,争阳光。茅草的根十分发达,在地下不仅扎得很深,而且蔓延的地面也非常宽,繁殖起来的速度快得惊人。一块再肥沃的土地,只要长出了三五丛茅草没除,不需要一年时间就会长出一片林子,其土地也会瘦得像是开过砖窑刚才恢复过来似的,是生长不出来任何庄稼的。最可恶的是,茅草长起来后,很不容易除尽,你虽然挥汗如雨地把它发达的根须全部从土层里挖了出来,但你没注意它在地下还残留有半截,没过几天它就又会长出来一丛很嫩的新叶,你把挖出来的草蔸如果没有让它与土壤隔离开来,它只要一碰上哪怕是零星的几颗土砾,它也会发芽生长。它是农人眼里最头痛的一种杂草。当然它也并不是百无一用的。农人恨它是恨它不分场地的长在庄稼地里,影响他们地里庄稼的生长,影响秋天的收成。它要是长在荒山枯岭里,不仅是一种绿的点缀,而且它还是牛的最好饲料。冬天里牛过冬除了喂它们的干草料外,山里还有些许绿色的就只有能够耐寒的茅草了,农人把它割回来喂牛,牛能在数九寒冬里能吃上绿色食品,无异于人们吃上了满汉全席,那可不是一般的打牙祭。茅草另一个大的用处,就是盖房子,它可以为人们挡风避雨,遮阳隔霜,几十年前,老百姓的房屋顶上都是它们给占领着,造了房子还真离不开它们。农村习惯把厕所称作茅房,至今都一直沿用着,就是因为那时的厕所正是茅草盖成的,茅房也源出于此。诗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头有这么两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层茅。可见,一直以来,茅草可是为天下贫苦百姓立过大功的。凡物都是有利也有弊的,没有完全的利和完全的弊,正如人,世界上没有完人一样,好人里也有灰暗的一面,坏人中也有善的闪光点。只是我们现在的说词有些绝对,一说某人好来,浑身上下就全都是一个好字,他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身上挑不出一点毛病来,甚至连一点瑕疵都没有,简直是天上的神仙下凡。要说起他的坏来,那他也就坏透了顶,是头顶上长疮脚底下流脓的家伙,天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比他更坏的了。殊不知,我们往往这种绝对言词,其实是自己掌自己的嘴,前后的矛盾,自己也难圆其说。君不见,昔日红极一时的官者、老板,什么劳动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红帽子一大堆,各种宣传的媒体把他们捧上了天,政府也把他们奉为揩摸,可一旦穿了帮,从座上客沦为阶下囚后,又发现他原来是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坏,根本就没干过什么好事,昔日为他大唱赞歌的,突然戛然止声。这时,纪检监察部门跳出来,一下又变成他们的功劳了,又开始大谈特谈其经验来。老百姓只有笑的份了。不过现在人们开始学乖了,人死了才说起他的好来。人死后,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什么坏了,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反正死人是不会说话,不管怎么说也用不着担心,哪怕前面有坏也是可以封住的,看看,这多保险呀!

    (六)

    在一块荒凉的河滩上,有一头老牛在啃吃地上的草。牛一边吃一边喷打着响鼻,好像以此来辨别哪些草能吃哪些不能吃似的,一条长长的尾巴,在屁股的左右两边不停地来回摆动,驱赶着蚊虫的叮咬。老牛的身驱虽然庞大,但很瘦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它的脊梁和一排排肋骨,看得出来,它还真是一头上了岁数的老牛,要不了多久,怕是就要进屠宰场了。突然,使我想起了南宋抗金英雄、诗人李纲写的一首名叫《病牛》的诗,诗云:耕田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他把牛的一生写得淋漓尽致,看了让人对牛陡生敬意。北宋诗人孔平仲也写了一首赞牛的诗,名叫《禾熟》,诗云: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残阳。他从百里黍香到谷登场,写出了老牛的无怨无悔和勤劳奉献,也把老牛的悠然自得和与世无争很生动的反映了出来。还有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一首《耕牛》,把牛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一心为人类造福的形象,写得更加生动逼真。诗云: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传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老牛在耕作时吃不饱,寒冷时吃枯草,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仅令人同情,而且它的这种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更是值得大书特书。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有一首诗,名叫《老黄牛》,诗云: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华贵,不用扬鞭自奋蹄。老黄牛的勤劳温顺在这里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赞美。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也写了一首《牛》诗,诗云:六十年来似流水,耕田服贾遍神州。牛心未改牛颜面,待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