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北京城 (第3/20页)
亭奉送天安门城楼,交直诏官宣读,文武百官则在金水桥南排班聆听。宣诏完毕,诏书用木雕的金凤衔着由城楼上放下,交礼部誊写,诏告天下,谓之“金凤颁诏”可以说,从那时起,天安门就以其不同寻常的特殊地位而为众望所归。 不过那时的广场,可比现在小得多,只有11公顷,比作为现在天安门广场配套建筑的人民大会堂(占地15公顷)还小。这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那时国家并不属于人民,有资格恭逢如此盛典,能够到天安门城楼下跪班听诏的,人数极其有限。有11公顷的地方,已经完全够用,而且也足以让地方衙署和小国边邑相形见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了共和国的主人,如此“弹丸之地”显然已不敷使用。1949年,为举行开国大典,新中国的奠基者们曾对广场进行了拓展修整。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三面红墙全部予以拆除,东西两翼拓为通衢大道,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分立广场东西两侧(取“左祖右社”之意),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中央,并向人民群众开放。过去专属帝王使用、严禁庶民涉足的皇家禁区,真正成了“人民的广场” 于是天安门广场便成了世界上最大、最无与伦比的大广场。它占地面积54公顷,可供50万人进行集体活动。每一个到过那里的人,都无不惊异于她的庄严、肃穆、雄伟、博大。和她相比,西方许多城市的所谓广场,便只好叫做“路口”北京的“大”在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天安门的南北,分别是正阳门、中华门和午门。 午门是宫城的正门,正阳门是京城的前门,中华门却不是城门。这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与明十三陵和清东西陵的大红门相同,虽然看起来不如内城九门那些“城门楼子”壮观,却最能体现“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意味。因为中华门县真正的“国门”咱们的国名叫什么,(图八)它就叫什么。明朝的时候,它叫“大明门”;清朝的时候,它叫“大清门”;到了民国时期,就叫“中华门”换名的办法也很简单:把刻有门名的石匾翻个个儿,重新刻上字,一大明门”就变成了“大清门”可惜,当民国的人也想用这种省工省料的好办法来更换门匾时,却发现努尔哈赤的子孙早就用过了这个高招,便只好放弃了“颠倒历史”的念头,重新刻了一块木匾,挂在了檐下。(图九)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感激和崇敬,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就建在中华门内天安门前。正如姜舜源在《沧桑天安门》一文中所说,这可正好应了陈毅元帅的一句诗:“此头应向国门悬”二十多年后的1976年,在中华门旧址上,又兴建了“毛主席纪念堂”至此,整个天安门广场,已是“旧貌换新颜”国门拆除了,午门退隐了,前门告老了,人民的广场取代皇家的宫城成了北京的中心,而由东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构成的新的中轴线横贯东西,则似乎象征着北京的开放与腾飞。 中华门(或大明门、大清门)的故事,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门对于一座城尤其是一座京城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意义。它不仅是出入的孔道和防卫的关口,也是一种象征,——国家的和政权的象征。所以,在清代,除正阳门外,其余八门便由八旗分掌:德胜门正黄旗,安定门镶黄旗,东直门正白旗,朝阳门镶白旗,西直门正红旗,阜成门镶红旗,崇文门正蓝旗,宣武门镶蓝旗。八旗分掌八门,既有共享天下之意,也未尝没有相互牵制的用心在内。 的确“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一,没有城墙和城门,是不好叫做京城的。唐代长安和北京一样,也有京、皇、宫三城,不同者在于宫城不在皇城里面,而在皇城北面。这三座城,京城十二门,东西南北各三门;皇城七门,南三东二西二,北面无门;宫城南面五门,正中为承天门(明代北京宫城正门也叫承天门,想必即承唐制),北面二门,正门为玄武门,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地方。汉代洛阳京城内,有南北两座差不多一样的宫城,都开有四门,而且门的名字也都一样,即南朱雀北玄武东苍龙西白虎,京城则开有十二门。宋都开封也有城三重,外京城叫罗城,也叫国城,因其土筑又叫土城,开有十三座城门,七个水门,共二十座门;内京城又叫旧城或阙城,四周共开十门,正南门是朱雀门;宫城亦即大内,又叫皇城,开有六门,正中为乾元门。开封城一共三十六座门,差不多是门最多的一座古都。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只有内外两城,内城又叫子城,开有四门,乃大内所在;外城又叫罗城,开有十三座城门,并不呈对称状。杭州城门的特点,是它们的名字,多不似北方古都的典雅庄重,而更多山川灵秀。“候潮听得清波响,涌金钱塘定太平”这两句诗中,就包括了杭州五座城门的名称。明初首都南京,规模极为宏大,里里外外共有四城。外郭城周长180里,开有十六座城门;应天府城周长67里,是当时国内第一大城(次为北京),也是世界第一大城(次为巴黎),共有十三座城门;此外皇城六门,宫城十二门,加起来比开封还多。 显然,这些城市,也都是由“墙”和“门”构成的。 这是中国极具典型意义的一类城市。 它们的秘密,是中国文化的秘密。 当然,也是中国城市的秘密。 二、城与市 城墙和城门把我们带进中国的城市。 事实上,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是由那一重重的一墙一和一道道的“门”来构成的。在中国古代,人们无法设想没有城墙和城门的城市,就像无法设想没有屋顶和门窗的房子一样。任何一座真正的城市都必须有城墙和城门,而且这些城墙和城门越是高大越是多,则这座城市的地位和规格也就越高,人们也就越承认它是“城”因此,像上海这样没有什么像样城墙城门的城市,就不能叫做“城”而也许只能叫做“市” 在中国“城”和“市”不但意义不同,而且地位、大小也不同。 什么是“城”或“城市”?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所谓“城”或“城市”无非是人类社会三种主要的社区类型之一。这三种主要的社区类型是国家、城市和乡村。这三种社区,都可以叫做“邑”上古所谓“国”范围不大,数量很多。在诸侯林立的时代,不少的所谓“国”也就一“邑”而已。“邑”这个字,上面是一个“口”下面是变体的“人”字。有“人”有“口”当然是社区。也有人说上面那个“口”是围墙、圈子、范围的意思:“有土有人,斯成一邑。”不管怎么说,这个既有一定范围,又有一定人口的“邑”就是“社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