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_北京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北京城 (第2/20页)

,尽管喜仁龙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也尽管他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考证工作,但如果没有这种感受,他的书就不可能写得那么生动,那么感人,也不可能写得那么深刻。

    我们必须有这种感受。有了这种感受,你才能进入北京,也才能读懂北京。

    因为北京是城,而且是真正的城。

    北京作为城的历史,说起来是很久远的

    北京城起先叫做“蓟”或“蓟城”现在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它曾是燕国的国都,其址位于现在北京的西北一隅,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的军队所毁。公元70年左右,东汉王朝在今北京西南角,又建了一座新城,叫“燕”三国时又改名“幽州”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将幽州升格为“南京”又叫“燕京”作为他的四大陪都之一。金贞元年(公元1153年),击败了辽国的金人,将燕京定为他们占领的北部中国的政治中心,是为金中都。又过了一百多年,即公元1272年,统一了中国的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将此地作为他庞大帝国的中枢所在,这就是元大都。至此,中国的首都终于由“面东背西”一变而为“坐北朝南”在此后数百年的漫长岁月里,除短暂的变动外,这个格局基本上没有被打破。

    蓟城、幽州、辽燕京、金中都和元大都,这些辉煌一时的巍峨城阙,早就已经“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现在人们能够记起说起的,实际上是明清时代的北京城;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则是由里外三层的“城”构成的“城之城”这个“城之城”的里圈,是通常称为“紫禁城”的“宫城”城墙周长6里,开有四门,即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中间一圈是“皇城”城墙周长18里,也开有四门,即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它的外围是“京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城墙周长46里,开有九门。正中即正阳门,最为高大雄伟。在过去的年代,它是仅供皇帝出入的“正门”正阳门的东西两面,是崇文门和宣武门,又叫“哈达门”和“顺治门”也叫“景门”(光明昌盛之门)和“死门一(枯竭不祥之门)。景门人人可过,死门则多半走送葬的队伍。北面二门是德胜门和安定门,又叫“修门”(高尚之门)和“生门”(丰裕之门)。皇帝每年一次从生门出城,到地坛祈祷丰年,也祈祷王朝政权稳定、国泰民安,所以叫“安定门”而凯旋的军队则要从修门班师回城,以宣示皇帝的圣德终于战胜了敌人,所以叫“德胜门”东边二门是东直门和朝阳门(齐化门),又叫“商门(交易之门)和“杜门”(休憩之门)。那里曾经河水涟漪,岸柳成行,无疑是运输和休闲的好去处。西边二门是西直门和阜成门(平则门),又叫“开门)和“惊门”前者意味着“晓喻之门”后者的得名据说是因为附近居民常被皇帝诏令惊扰之故。总之,这些城门,多少都有些特殊的含义和象征。所以,老北京人说起它们来,总还是津津乐道。(图七)

    正阳、崇文、宣武、德胜、安定、东直、西直、朝阳、阜成这九门,就是严格意义上的京师之门。所以清代的“首都卫戍司令”便叫“九门提督”;而九门当中最南端的正阳门,便是京城内城的正门、前门。它是北京最重要的城门。它的北面,是壁垒森严的皇城和宫城,是金碧辉煌的王府和皇宫,是老百姓可望不可及的地方。它的南面,是北京城的门户地带,拥有最大的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那里的婆娑杨柳、绚丽牌楼、繁忙店铺、喧闹街市,曾是“北京最美妙、最诱人的街景之一”那里也是帝王禁苑与平民市井之间巨大的中间环节,因此老百姓把正阳门叫做“大前门”

    其实,真正的“前门”说起来应该是永定门。它是京城外城的正门。1553年修建的外城,原来是要环绕内城的,后因经费不足,只修了南城一方,结果整个京城就变成了一个“凸”字形。京城外城周长28里,开有七门。南端正中为永定门,左右两边为左安门、右安门,东西两边则是广渠门、广安门,东北和西北角与内城相接处,又开有两门,即东便门和西便门。“外七内九皇城四”如果再加上围绕外城的护城河和城外岭上的长城,北京城真可谓“门开八面,固若金汤”除此以外,在天安门外长安街上原有左右长安门(又称青龙门、白虎门)。民国时期,又新辟了和平门(始称兴华门)、建国门(始称启明门)、复兴门(始称长安门)。这些都是大门。至于那些不大上得了“台盘”的中门、小门,就数不胜数。

    这就是北京,这也就是北京城。要言之,所谓“北京城”实际上就是由这些一重一重的“墙”和一道一道的“门”构成的。其中“门”显然又比“墙”更重要。没有墙,固然城而不城,但如果没有门,则城也就是死城。门之于城,不但是出入之口,而且是方位所在,功能所在,意义所在。可以说,把握了北京的“丫,也就差不多把握了北京。

    北京请门之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天安门。

    天安门是北京的象征。

    只要一提起北京,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新中日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天安门。每个初到北京的人,第一个要去看的地方,也差不多都是天安门。的确,在中国,又有哪座门,能像天安门那样和北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在中国人民的历史画卷和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举世瞩目、揭开了中国新文化第一页的“五四运动”就是在天安门广场上爆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是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的。本世纪许多重大政治事件,也都在天安门前的广场上演出。天安门在每一个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中国人心目中,不可能不地位尊崇。

    天安门的地理位置,也很特别。明清时代北京城市规划和城市营造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一条18里长的南北中轴线贯穿全城。它的南端起点,是永定门;北边终点,则是地安门外的钟鼓楼。从南到北,依次有永定门、正阳门(前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神武门、地安门等等,天安门恰恰正在这条中轴线的正中。它是京、皇、宫三城中间那个城即“皇城”的正门。门外,南北大道是“御道”东西大街是“天街”其地位之重要、特别,已毋庸置疑。如果说,北京的门是我们解读北京的“入门之门”那么,天安门便是“门中之门”

    其实,即便在封建时代,天安门的地位也非同一般。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清人人关后改为天安门。但不论“奉天承运”也好“敬天安民”也好,作为皇城的正门,它都是国脉所系、国威所在、国家权力的象征。事实上,天安门历来就是封建王朝举行国家大典的地方。那时,皇帝如果要颁布诏书,就在太和殿登极用宝。用宝后的诏书,要置于“云盘”中,用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