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北京城 (第13/20页)
礼数的人,都有“眼色”所谓一有眼色”也就是懂得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什么话可讲什么话不可讲,以及什么事该什么时候做,什么话该什么时候讲等等。掌握其中的分寸,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北京话的特点,就是分寸感特强。萧乾先生在《北京城杂忆》中就曾谈到这一点。比方说“三十来岁”和“三十几岁”就不是一码事,和“三十好几”就更不一样。它们分别是二十七八、三十出头和三十五六的意思。同样,劳驾、费心、借光、破费,虽然都是“文明用语”都用于向人道谢或道乏,用处和用法也都不一样。这种细微的区别,就是分寸感。 实际上,人情世故,都要适度,才合于礼。过度的客气显得生分,过度的关切则难免谄媚,而恰如其分则是一门生活的艺术。这就要费心思、勤琢磨,还要有教养。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然后可着尺寸做人过日子。 显然,北京人的这种生活艺术,是有他们的人生哲学来打底子的。这种活法讲究的是心眼儿活泛,心里面透亮。活泛就不死心眼儿,透亮就不缺心眼儿。当然,也不认死理。老北京人相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一个人吃得完的饭,也没有过不去的桥。无论好事坏事,还能一个人包了圆啦?所以,露了脸,用不着扬铃打鼓;背了时,也不必蔫里巴叽。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老黄河还兴改道儿呢,人世间的事,哪有个准数?风水轮流转,没准明几个转到哪,瞎折腾什么消停些吧!就是瞪着两眼数星星,也比折腾那没谱的事儿强。 别折腾,也别较真。较真,就是死心眼儿。天底下,哪有“真事儿”?不过“汤儿事”罢所以,不管干什么,也就是个“对付劲儿”北京人有句口头禅,叫“混”;还有个常用的词,叫“不赖”在他们看来,人生在世,也就是个“混”字。比方说,混日子、混事儿、混口饭吃等等。所有的人都是混,所有的事也都是混。要说有区别,也就是“一个人混”还是“哥几个一起混”混得好还是混不好。混得好的,能混个一官半职;混得差点,也能混个肚儿圆。但不论好歹,能混下去,就不赖。难怪北京人吃喝不讲究,活得那么马虎了,对付嘛! 显然,这种世故,是古都的智慧,也是农民的智慧。农业生产周期长,要能等;京城官场变故多,要能忍;而面对风云变幻、世事沧桑,要能对付。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口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这就不能不让北京人世故起来。北京人的世故是他们久历沧桑的结果。这种久历沧桑使他们“身居台风眼处而能保有几分超然”使他们在静观中养成了“多看两步棋”的世故和通达,也使他们学会了忍耐。专制体制毕竟太强大,这种体制下的小民也毕竟太微不足道。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便当。他们不能不学会忍耐。忍耐,正是老北京式的世故的要害和精义。“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有这份世故和耐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也没有活不了的人。(图十三) 正是这忍耐造就了平和,而平和的背后是信命和认命。老北京人的信条是:“命里只有八尺,就别攀着一丈。人,还能大过天去一既然“命里有的躲不掉,命里没的求不来”那么,就没有必要去争、去抢,也没有必要因为别人怎么怎么了而自己没能怎么怎么,就浑身不自在,一肚子的别扭。这就是自个儿和自个儿过不去要知道“一个人能吃几碗干饭自己清楚,别人也清楚”而“和年头儿叫劲,简直是和自己找别扭”再说,就算怎么怎么了,又怎么样也不怎么样。“做得人上人,滋味又如何?”当老板,来钱多,事儿还多哪!还是混吧。显然,正如赵园所说,正派北京人的世故里,有着“阅事太多见事太明的悲愤沉痛。看透了,又无可奈何”于是,无可奈何到了极点,反倒变成了平和。 平和也造就了幽默。 诙谐幽默,几乎是北京人的标志性品格。谁都知道,北京人说话特“逗”普普通通的事情普普通通的话,到了他们嘴里,就可笑、可乐。比如脸上有雀斑叫“洒了把茶叶末”就又形象又生动,怎么想怎么可乐。难怪有人说听北京人说话就像听相声要论说话俏皮,北京人可真是没得比的。 北京人为什么特别会说话这就说来话长我想,除了北京是个古都,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宫廷语言和市井语言雅俗兼备外,长期保持着和周边农村以及少数民族的联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知道,农村语言、民间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往往比官方语言和文人语言更生动鲜活,而这也正是北京话的特点。比如,说“窝心”就比说“难受”好;说“蒙席盖井”就比说“隐瞒”生动得多;说一个人不爱回家是“没脚后跟”就不但生动,而且俏皮事实上,北京话当中那些最形象生动、鲜活来劲的词汇和说法,比如擦黑(黄昏)、撺掇(怂恿)、保不齐(无法预料)、牌儿亮(脸蛋漂亮)等等,便不是来自农村,就是来自少数民族。比方说,打发、巴不得、悄没声儿,就是满语;而找茬儿(挑毛病、找麻烦)、护犊子(袒护自家孩子)、车轱辘话(来回诉说),则无疑来自农村。萧乾先生曾激赏“瞧您这闺女模样儿出落得多水灵啊”这句话,认为“出落”带有“发展中”的含义“水灵”则除了静态的美外,还有雅、娇、甜、嫩等素质。但,不难看出,出落也好,水灵也好,都是农民的语言。尤其是“水灵”马上让人联想到带着露珠的鲜嫩瓜菜。也许正是因为善于向人民群众和少数民族学习,所以,尽管北京是中国最大的官场,可北京人说起话来,却并没有官气。 如果说生动鲜活是向农民和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那么,诙谐幽默则源自北京人的世故与平和。幽默是要以平和为前提的,浮躁的人就幽默不起来。因为幽默是不紧不慢的。它需要铺垫、打底子“包袱”才抖得开。会说笑话的人都知道,说笑话时,不能紧张,必须他急你不急,他笑你不笑。如果别人还没笑,你自己先笑起来,那就叫犯傻。如果心急火燎,打机关枪式地把话一口气说出来,别人听不清楚,反应不过来,又怎么会笑? 更重要的是,幽默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就是平和。只有心平气和,坦然面对人生,才会产生幽默,也才幽默得起来。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会幽默,无法想象一个事事斤斤计较的人会幽默,也无法想象一个时时处于提防状态的人会幽默。说到底,幽默也是一种“大气”只有大气的人,才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