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北京城 (第14/20页)
微笑着看待一切,包括苦恼和不幸。同样,也只有大气的人,才能含笑向自己的过去告别。总之,只有大气才会幽默。北京人大气,所以北京人幽默。 其实,北京式幽默中的大气是不难体会到的。它往往表现为大大咧咧、嘻嘻哈哈、满不在乎甚至没大没小。比方说,称邓小平为老邓,称戈尔巴乔夫为老戈,就像称呼自己单位上同级平辈的同事;称倒腾商品的小贩为“倒爷”称骑平板车拉客者为“板儿爷”(其车则被称为“板的”),就像称呼“王爷”、“万岁爷”这可真是“掉了个儿”如果说,前者和天安门广场上打出“小平你好”的标语一样,多少表现出一种“民主意识”和“平民意识”那么,后者就多半是一种调侃但,不管怎么说,这种不合礼数的“倒错”都只能是北京式的。它表现的正是北京人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敢说的“气度”而所谓“什么话都敢说”则是不但包括“说什么”也包括“怎么说”的。事实上,正是在这种调侃中,北京人消解了神圣。礼数不是最神圣的如果礼数可以消解,那还有什么该在乎? 但,似乎很少有人想到这里面还有苦涩、无奈和世故。 北京人的幽默,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或三种手法,即调侃挖苦、装傻充愣、玩世不恭。前面说过,北京人是很会“损人”、“挤兑人”的,比如“别以为全中国三分之二的男性都憋着娶你,多晚你走在大街上也不会出事”等等。然而问题在于,他们不但损别人、挤兑别人,也糟践自己。比如葛优就曾说自己“脱了衣服跟一条反动标语似的”最典型的还是杨东平讲过的一则笑话:一个小伙子因为犯规,被警察扣住不放,情急无奈之中,竟冒出这么一句话:“您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结果,围观者哄堂大笑,警察也只好放人(《城市季风》)。另一个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故事是:一个平时怕老婆的人,偶然和老婆顶了起来。老婆大怒:“反了你小子?”该人马上赔不是:“哪敢呀!这两天,也就是有了两个臭钱,就像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老婆也只好一笑了之。显然,在这里,两个当事人都表现出一种装傻充愣自我作践的态度。这种态度,用王朔的话说,就是“千万别把我当人” 这就是世故事实上,只有世故的人,才能装傻充愣。因为装傻充愣的背后,实际上是玩世不恭:人生在世,也就那么回事。谁也别太当回事,谁也别叫真。所以,谁也别太把自己当人。何况,我不是人,你也不会是人。当我不把自己当人时,我其实也没把别的什么人当人。想想看吧,一个连自己都不看作是人的人,还会把别人当人看就拿前面那个笑话来说,便推敲不得。表面上看,那个小青年是在作践自己,仔细一琢磨,却又不知道是在作践谁。因为“我”固然是个“屁”然而这个“屁”却是警察“放”的。说了归齐,还是“警察放屁”结果,谁都挨了骂,也就谁都不吃亏。因此,当一个北京人(尤其是王朔式的北京人)在你面前“装孙子”时,你可千万别上当,以为你真是“大爷” 当然,这个小青年当时也许并没有想那么多。他的话,不过脱口而出。但,他的脱口而出,又显然有北京人世故的耳濡目染和长期熏陶作背景。而且,这种世故也完全是平民的。咱一介平民,没权没势的,谁也糟践不了,那么,自个儿作践自个儿,还不行 于是我们就品出苦涩来北京平民的幽默中,是不乏苦涩的。就拿把雀斑说成是“茶叶末”来说,便透着苦涩。因为只有贫穷的小民,才喝这种末等茶叶。其实,就连北京平民的幽默本身,也是“苦恼人的笑”平民嘛,一无所有,要啥没啥,既没什么可乐和的,也没什么可得意的,就剩下一张嘴,再不让它快活快活,那日子还能过再说,耍贫嘴又不要钱,也就不说白不说。即便不能损别人,拿自己开涮总是可以的。只要嘴巴闲不下,就不赖。 显然,正如“长歌当哭,要在痛定之后”苦涩也只有经过平和的过滤才能变成幽默,而平和的背后则是世故。也就是说,只有一切都看穿看透,才会满不在乎。于是,无奈到了极点,反倒心气平和。因为一切都无所谓比方说,不就是找不到单位找不到工作那就“练摊”呗!顺便说一句:“练摊”这两字,也表现出一种世故和人生哲学:哥们不过是cao练cao练,玩一把罢了,较什么真呀! 正因为不必较真,所以,在北京武(尤其是王朔式)的幽默里,越是正儿八经的东西,就越要弄得荒唐可笑;而越是不当回事,则越要一本正经。比如,在王朔的一部小说中,一个名叫马青的人就这样“语重心长”地对他的“哥儿们”说:“你就别一个人混了,咱们还是一起混吧!人多力量大,敢教日月换新天。人心齐泰山移,蚂炸还有四两rou,一个萝卜一个坑,咱们怎么就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王朔《一点正经没有》)这种把豪言壮语和俚词俗语揉在一起混说,而且说得不动声色的说法,最得调侃之神韵。而且,这段话,还非得葛优来说,才能说得风味纯正,说出王朔式的“语重心长”来。 总之,北京人的幽默,表面是风趣,内里是世故,这才有了如张辛欣所说的那种“经蹬又经拽,经洗又经晒”的韧劲儿。 这种幽默上海是没有的,也是不会有的。 如果说,北京人的世故表现为稳健平和、苦乐随缘、安贫乐道,外加一点幽默诙谐作调剂,那么,上海人的世故就表现为精打细算、讨巧卖乖、明哲保身,外加一点可能范围内的积极进取。上海人的确一门槛精来兮”他们深知“老虎胡须摸不得,刺毛毛虫惹不得,没干的生漆碰不得,过时的皇历翻不得,六月的扇子借不得”等道理,并牢记“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古训,因此决不乱吃,也决不多言,不惹是生非,不没事找事,当然也就既不会油嘴滑舌挖苦别人,也不会装傻充愣调侃自己。挖苦别人会得罪人,自己也没什么实际的好处;而装傻充愣则无异于丑化自己给别人当笑料,那才叫“戆”呐!精明的上海人,哪有当“戆大”的道理?于人不利,于己无补,这种“不合算”的事,上海人才不会去做。 的确,合算不合算,是上海人决定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上海人的行动是经过精密计算的,他们的世故也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凡是不合算的事,即便有趣,他们也不干;凡是没有用的东西,即便好看,他们也不买。当然,他们买东西,并不只考虑有用,也要好看。因为一件东西既然可以又好看又有用,如果只买了有用的部分,同样是不合算的。那么,装饰品之类“没用”的东西,就不买么?买的。因为它们也有用,或被看作有用。比方说,可以提高档次、表现品味、附庸风雅、显示气派等等。总之,上海人的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