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_北京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北京城 (第11/20页)

而要尊重别人,又首先得学会尊重自己。如果自己先不先丢了“份儿”也就没有资格敬重别人

    自重,正是北京平民的贵族精神,包括不自轻自贱,不妄自菲薄,不见风使舵,不见钱眼开等等。生活在一个饭要钱买的社会里,尽管谁都知道“一文钱难死好汉”但既然要坚持贵族精神,就得坚持“人穷志不短一,不能因那么一点蝇头小利而让人小瞧了去。这正是前述下岗女工尽管生活窘迫,却仍不肯显得太“抠门”的心理原因所在。这里面固然有“贫贱不能移一的品格,也未尝没有一点“打肿脸充胖子一的矫饰,当然亦不乏北京人固有的大气和大度。不过,直接的原因,还是“磨不开脸一。脸面,对于北京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

    什么叫“磨不开脸”?也就是落不下架子放不下身份。北京的平民又有什么身份架子也就是那么一点精神吧!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正是这种精神,使人高贵,并提升着北京平民的人生境界。说实在的,上海人缺的,正是这“境界”二字。上海人的不足,是有风度无境界,有教养无底蕴,正如北京人的毛病是过于看重身份面子和过分强调精神作用,因而喜欢摆谱、讲排场、充胖子和夸夸其谈一样,都无关乎他们的个人品质,而是他们城市的性质所使然。的确,过分地强调精神难免变成空谈,过分地讲究礼数也可能变成繁文缛节,变成“臭规矩”和“矫情一。但,大气的北京毕竟不是夜郎。它能赋予北京的平民以一颗平常心,也能教给他们以种种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这些教导往往都是实实在在和可cao作的。因此,如果你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技巧和教养就会变成趣味。我们通常说的北京味儿,便多半是指这种趣味。

    能有这样的“趣味”固然需要培养,能有这样的“活法”则更要有条件。这条件有二,一是环境,二是氛围。就环境而言,必须是“田园都市”;就氛围而言,必须是“文化古城”上海没有这些条件,上海人也就不是这种“活法”

    上海人的活法更是“市民的”

    上海是一个工商业城市,商品和商业是上海的命脉所系。所以,上海人是地地道道的市民,上海则是地地道道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特点是:作为市民,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而商业社会的特点,则是认钱不认人,市场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天生的高贵,任何人的价值也都要随行就市。流氓做大了也是爷,贵族没有钱,就什么也不是。当年,上海滩上,许多赫赫有名的大亨都出身贫寒,而那些白俄贵族小姐们,却只好去做舞女。不管是什么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它往往货币化为金钱),那他就别想在上海滩上摆什么谱。

    这就和北京不一样。老北京的那些破落贵族,虽然也会感到“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但仍不难通过别的东西,比如自己的气质、风度、本事,赢得他人的尊重。哪怕这本事只不过是会看点儿风水,批个八字儿,唱几段京剧或单弦牌子曲,懂得养鸽子养鸟养金鱼的章法,也能让他不失体面地活人,在吃棒子面窝窝头就咸菜喝粥时不觉得“跌份”正如赵园所说,老北京就像“一个久历世故的人,或者不如说像破落的旧家,即使破敝也仍能维持其气度的雍容高贵”而少有暴发户的虚骄和势利(《北京:城与人》)。然而这种活法在上海就行不通。如果说,老北京人讲究的是“倒驴不倒架”那么,旧上海的信条则是“笑贫不笑娼”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在旧上海,如果你穿戴不齐整,衣服不光鲜,那么,一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地检查入门券,大宅子或大公寓的门了会不许你走正门。”(《上海的少女》)这时,声称自己姓罗曼诺夫或爱新觉罗是没有用的,那只会引起哄堂大笑。

    所以,上海人不会像北京人那样“耻于言利”也不会像北京人那样从骨子里看不起暴发户,在内心深处憎恶买办气和市侩气,或装作对挣钱不以为然,对钞票满不在乎。上海人并不讳言钱是个好东西,也不认为通过正当途径为自己多挣点钱有什么不好。当政策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第二职业”也为社会认可时,上海人立即就动作了起来,并像广州人发明了“炒更”一词一样,发明了“扒分”这个词。然而,北京人虽然也油嘴滑舌地说什么“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就万万不能”却仍有不少人宁肯把这种认识停留在嘴皮子上而自居“还有一亿在观望”中之一员。大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新词汇的发明创造方面一贯领先的北京人,至今没有发明出“炒更”和“扒分”的北京版。

    但,如果你认为上海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可就大错特错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肯定是庸俗不堪的,上海却并非如此。上海人“不耻言利”也不“惟利是图”作为整个城市的社会风尚,上海人真正崇尚的,毋宁说是精明。这也正是一个真正市民社会的特征。在一个真正的市民社会里,财大气粗和一夜暴富者总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则是被我们称作“小市民”的人。他们“小”所以他们“牛”不起来;他们又是“市民”因此知道什么是“都市生活”总之,他们是一些既不十分富有,又不至于一文不名,而且还想过好日子的普通人。他们的惟一本钱,就是精明。因为,在这个市民社会和商品社会里,所有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固然都要用钱买,但那价格却随行就市,而且能讨价还价,至少也能货比三家。也就是说,同样多(或同样少)的钱,可能会买来不同值的商品或享受。这样,一个人过得好不好,就不但取决于他“有没有钱”更取决于他“会不会过”而后者对大多数小市民来说显然更现实。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当所有人的工资收入都相差不远时,就更是如此。所以,如果说上海也有什么“拜物教”的话,那就决不是“金钱拜物教”只会是“精明拜物教”

    因此,与北京“大市民”的好高骛远和夸夸其谈相反,上海小市民的活法是精明实惠和稳扎稳打的。他们对不会带来任何实际利益的政治活动不感兴趣,也不会轻易地被某种政治激情所煽动,或盲从某种政治观点,而宁肯对政治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即便要参加政治运动,也会同时考虑经济利益,或把政治要求变成经济要求。比如“文革”中,对“走资派”的批判就往往“落实”为奖金的发放问题。那时,北京人关心的是“谁上谁下”上海人关心的则是“给多给少”谁能给上海人带来实惠,上海人就会从内心里拥护谁。

    实惠,是上海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它包括两个方面,即“实在”与“优惠”“实在”就是货真价实“优惠”就是价廉物美,总之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这是一种典型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