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陈友谅不死掉朱元璋睡不着 (第3/4页)
张必先说:“皇帝殡天了。” 李醒芳不禁一阵悲从中来,连连说:“这怎么会呢,这怎么会呢?”他的目光直视着达兰。达兰告诉他,本来中了一箭,并不伤筋动骨,没想到是毒箭。她说着又哭起来。此时再不画下御容,日后就没有机会了,张必先要求他尽快,天亮前必须完成。 李醒芳说:“行。” 张必先又叮嘱,已决定秘不发丧,以免军心涣散,让朱元璋有机可乘,所以要李翰林守口如瓶。 李醒芳说:“请放心。”说完打开卷笔帘。 张必先命人在尸体旁摆了一张桌子。众人陆续撤出了,灯火通明的灵堂里除了死人,只有李醒芳、达兰二人。 李醒芳铺陈渲染,开始作画。 帐篷后面毗连着一棵大槐树。此时胡惟庸藏在树后,他用匕首将帐蓬挑开一道口子,向里张望,见到了尸体和对照遗容绘画的李醒芳。 只听达兰幽怨地说:“天塌地陷,有时只是一瞬间的事,他当了几个月的皇帝,就这么匆匆地走了。”正在画像的李醒芳头也不回地说:“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皇后不要过于悲伤,自己多保重为好。” 达兰问道:“我想,李翰林再也不会到宫中来了吧?你想干什么?我现在还有能力资助先生,今后怕就不能了。” 李醒芳说:“我一个读书人能干什么?我想到名山大川中去游历,画遍天下大湖大泽、名岳名山,我要钱也没用。” 达兰说:“你不屑于用我的钱,是吗?” 李醒芳说:“那倒不是。这几年,你和皇上对我很好,我结识你也深感荣幸。过几天我就告辞了。” 达兰说:“我知道,人去不中留,明天我到府上去为你饯行。” “那可不敢当。”李醒芳说“再说,听张丞相的口气,天亮前你们就可能护送灵柩走了。” 达兰说:“为减小目标,人不与灵柩同行,灵柩先走,人分批陆续撤走。” 李醒芳又低头作画了。 亲眼目睹此景的胡惟庸很是振奋,他知道,张必先之所以秘不发丧,一是要稳军心,二是迷惑朱元璋,防止敌人趁火打劫。胡惟庸正好利用这个弱点,他要把陈友谅的兵营搅个地覆天翻。 在他们下榻的小客栈里,胡惟庸准备了几刀纸,现敲开铺子买来文房四宝,插好门,胡惟庸决定天亮前让泾江口遍地开花,贴满惑乱军心的揭帖。几个随从裁纸的、研墨的,忙个不亦乐乎,他们把胡惟庸写好的帖子拾到一起,另一个人在熬制浆糊。胡惟庸仍在快速地写着帖子。 一个侍卫喜气洋洋地说:“这一招,抵得上千军万马!他不是怕下面知道陈友谅死讯树倒猢狲散吗?咱来个遍地开花,搅散他的军心。” 胡惟庸得意扬扬地说:“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你们都立了功,等着回金陵领赏吧。” 一个随从说:“就怕到时都事大人把我们忘到脖子后头去啦!” 胡惟庸说:“不会忘。我要把你们名字列上,让主公赏赐!” “糨糊好了!”一个侍卫提着锅进来。 胡惟庸道:“快出去张贴,军营里,船上,大街小巷都贴!” 笼络人心 佛性离开湖口前,刘基来向老师告别。 佛性问他:“你看朱元璋能成大器吗?” 刘基肯定地说:“能。朱元璋能忍,现在他的势力已达安徽、江苏、江西、浙江,但他连称王都不愿,甘愿在小明王旗下为臣,这是他的高明处。当然这得益于老师的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佛性点头三叹“引而不发才能后发制人,厚积才能薄发,朱元璋是个聪明人,相比之下,陈友谅就很蠢了,羽翼未丰,急急忙忙在五通庙称帝,这是本末倒置,这不是很快败亡了吗?” 说起朱元璋的精明,尤其让刘基佩服,他举了不杀康泰、朱文正的例子。他说:“朱元璋虽没有念过多少书,却有韬略,又工于心计。他本来自己想办的事,却常常假别人之手,为笼络胡廷瑞之心,让我审案放他外甥康泰,为了安将士之心,不忍杀害胡大海的挚友邓愈,也让我出面枉法。”佛性也承认,这是一个人的优长之处。 刘基也称赞朱元璋重义气,有时也大义灭亲,差点杀了外甥朱文忠,不怕胡大海造反杀他儿子,反过来又厚待胡大海的小儿子、花云的儿子,很得人心。但杀害无辜的苏坦妹,却伤了很多文人的心。 佛性笑道:“他公开在苏坦妹坟前立碑认错,不又收回了人心吗?不然你刘伯温怎么又会应招而来?” 刘基说:“朱元璋很坦然,不深奥,有时又让人看不透,也许因为他出身微贱吧,他特别怕人看不起他,忽而是自卑,忽而是目空一切,叫人摸不准他的脉。” 佛性道:“如果能一辈子不要他的官,恐怕就能自保,但难以办到。”这话听起来是随随便便说的,但却分外有分量,以至于令刘基悚然心惊。这是老师对他的忠告,未尝不是一种预见,这短短的几句话,像烙铁一样在他心中烙下了印痕。 刘基淡淡说:“不当就是了。” 佛性说:“你知道吗?人,容易共患难,却不容易共享富贵,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这是他唯恐刘基不明白,又深入了一层。 刘基道:“老师,我想我明白了。” 佛性说:“现在尚无忧,还是我说的共患难,同舟共济之时,到了功成名就时,躲一躲为好,躲过了显赫的权势,也就躲了猜忌,远离了危险。”刘基咀嚼着这话,若有所思。 送走了佛性,朱元璋神情总有几分恍惚,已经击垮了陈友谅,敌手大势已去,他怎么反而这样呢?这连刘伯温也猜不透他有什么心事了。 朱元璋这天又来催促刘基打一卦,刘基不肯,他前天刚占卜过。可朱元璋执意要再测,刘基无奈,只好答应。 刘基净了手,认真打卦,朱元璋虔诚地在一旁静观。审视着落在案上的几枚制钱,刘基说:“这是坎下艮上,我早说过的,卦不能反复打。你看,这是初筮吉,再三渎,渎则不告。” 朱元璋不明白什么意思。 刘基告诉他第一次卜筮往往会得到神灵的告示,次数太多,就有亵渎神灵的嫌疑,神灵就不告诉你真情了。朱元璋灰着脸,有点不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