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个秀才一台戏 (第9/19页)
女地》译成中文出版。 1934年底,周立波从上海国际书店买了一本书,书中有个词“迪芬斯”这个词可以翻译成“保卫”但是,当时苏联被十几个敌对国家包围着,为打破这种包围,正积极搞统一战线,提出搞国防文学。苏联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独立国家,这个口号无疑是对的。受第三国际影响,周立波就把“迪芬斯”译作了“国防” 周扬是“文委”书记,他叫周立波写篇文章,介绍苏联的国防文学。并讲明:“中华民族危亡,也应提倡国防文学。” 很明显“国防”是针对日本想灭亡中国而提出来的,这个国就是中国。“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一伙偷换概念,借口当时中央政权是国民党把持,把“国防”说成是投降国民党;把针对民族矛盾提出的口号转到国内阶级矛盾上来批判,这无疑是别有用心的。 周扬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说过:“其实提国防文学,鲁迅也是同意的,说过是需要的。要说我们有错,只能是错在解释上,怕讲无产阶级领导而影响统一战线…” “国防文学”的口号提出不久,胡风又提出了另一个口号,即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个口号一出来就遭到周扬等人反对,他们“当时不知道这其实是鲁迅提的”“怀疑胡风有政治问题”周扬说:“我们应该多接近鲁迅,不让胡风有可乘之机。” 于是,周扬、夏衍、田汉、阳翰笠就去“接近”鲁迅。周扬回顾说:“我们乘车去通知鲁迅,胡风这个人可疑。” 鲁迅称这四名“左联”负责人为“四条汉子” 这就是“四条汉子”的由来。这个行动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四人帮”诬为“围攻鲁迅”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扬反省说:突出的问题是对待鲁迅。我们各方面都不如他…了解和承认总要有个过程,毛主席也不是一开始就成为领袖,鲁迅也不会一开始就是无产阶级文化运动的旗手,也不是每句话都对。主将无疑,鲁迅是主将,我们是偏将嘛。我们应该多接近鲁迅。“四条汉子”乘车去,这不是我们的罪过呀。我们想接近鲁迅嘛。国民党把我们“左联”说成是30年代的文艺黑线“四人帮”也把我们说成是30年代的文艺黑线,把我们说成和国民党一样围攻鲁迅,这符合事实符合逻辑吗?… 晚饭后,陈伯达告辞周扬,拐拉拐拉地走回大理道招待所。那里,大理道招待所是天津市第一流的去处,里面有两栋设备高级的小洋楼,接待中央领导。院子里有林木、小径、水池和草坪,可供散步和呼吸新鲜空气。 陈伯达正准备进楼,迎面一声招呼:“伯达?嘿,我正准备走呢。” 胡昭衡在楼门口停住脚,半侧了身准备重新进楼。 “干一天活儿也不歇歇?”陈伯达在台阶下停住步“我算服你了,还有劲就在院子里散会儿步。” 胡昭衡步下台阶,随陈伯达踱入林间小径。 “出去吃晚饭了?” “周扬回来了,没找到你。” “‘磕灰’去了。”胡昭衡兴致很高“到周扬那儿去还是把周扬叫来再聊会儿?” “叫他休息吧。下乡才回来,他身体可不能跟你比。”陈伯达羡慕地拍拍胡昭衡壮实的后背“你刚才说什么?磕灰是干什么?我可只听说过扒灰。” 一句“扒灰”引来一阵大笑。 胡昭衡带着余笑声解释:“磕灰就是掏厕所。天津这里是把粪便用灰拌了,背出去倒粪车里,拉走肥田。往外倒粪便时,倒不干净就磕磕桶,粪便拌过灰,不恋桶,一磕就全倒出去了。我想,大概就为此叫了磕友吧?” 陈伯达笑着点头:“这也是厕所文化。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不要粪只要灰。其实,灰肥田,粪更肥田。物质不灭,我是无神论者,人还是火葬好,骨灰用来肥田。我死后就这么做,骨灰留给后人‘磕灰’用…” 陈伯达讲这个话时,别人不曾想到,他自己也不曾想到,二十多年后他意真地留下这样的“骨灰扔茅坑”一类“遗嘱”当然,这是后话,后面还要讲。 散步到清幽之处,陈伯达又用了那种“私交”的语气问:“有什么新消息吗?” 胡昭衡在这种“秀才交往”中,往往可以无话不谈。 “跟河北省的矛盾,旧的解决了,新的又产生…我还是赞成天津市恢复直辖市,划归河北省有许多矛盾,实在是弊大于利。” 陈伯达不语。1959年天津划归河北省,这是毛主席最后讲了话才决定的。 “我最见不得官僚主义,靠批条子指挥生产怎么行?上任时我作了个硬性规定,市领导对此有意见…”胡昭衡讲了工作中最烦心的人际关系和种种官僚主义弊病,叹口气说:“唉,我这个人脾气不好,见了不对就想说,别人反映什么问题就丢不开,总要解决了才能睡觉,有时急躁,甚至盛气凌人,我给自己规定三条:要有自知之明,自力之行,自控之能。规定这三条是因为没做到这三条…” “你呀——”陈伯达拖长腔,带有感慨,小而圆的手抓住胡昭衡胳膊,捏一捏,然后缓缓说:“不要太积极。太积极了搞不好工作。明白吗?” 胡昭衡默默走过一段路,点点头又摇摇头。 “读过《菜根谭》吧?”陈伯达问。 “我不赞成它调子太灰暗。” “调子太鲜艳,引来蜜蜂也引来苍蝇。” “我总觉得不符合我们共产党人的原则。我们不是要明哲保身,是想为人民办成几件实事,好事。” “《菜根谭》有辩证法。” “只能说有,不能说是。要讲是,只是退出仕途的官僚修身、处世、接人待物的‘明哲’。” “身不保,何以言事?这就是辩证法…我不和你争,我只劝你两句,你自己回去琢磨。第一,不可太积极,太积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第二,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你不要和我争,你就记住我讲过这两句话。” 胡昭衡不语,因为陈伯达讲了不要争。他将这两句话写入了日记,未加任何评语。毕竟,以陈伯达的身份讲出这种不符共产党哲学的话,确实对胡昭衡够坦白。 “好了,回去坐会儿。”陈伯达扯一下胡昭衡的衣袖,朝楼门的台阶踏去。 “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胡昭衡喃喃一声,显然还在想《菜根谭》这部书,随陈伯达上楼来。 “我已经注意到天津厕所的变化了,交通路口的转盘不再是公厕,换成了岗亭,你是说干就干。”陈伯达做个手势“你先坐,我方便一下。” 胡昭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