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个秀才一台戏 (第11/19页)
组长,这个西瓜要抱住,将来还要发展成跨地区托拉斯…” 陈伯达返京的前一天,胡昭衡去看望,两个人谈过半夜意犹未尽。 “还记得吗?我给你递过消息。就是小平同志讲的那两句:现在一切的考虑都围绕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发展生产力,二是如何坚持马列主义,顺利地过渡到共产主义。我是怎么给你讲的?” “一线抓什么,反映二线想什么。” “主席交我两项任务,写工业化材料是搞生产力,搞‘四清’材料是坚持马列主义,顺利过渡到共产主义。”陈伯达替胡昭衡杯子里倒热水,胡昭衡忙端杯,点头致谢。陈伯达重新坐好,加重些语气:“小站的‘四清’,是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点了名的。西右营的张XX就是一个典型,她和她那狐朋狗党在西右营统治了十年多,到今年四清运动中才被揭发出来。” “小站‘四清’的汇报我听过几次。” “光听汇报不行,去和不去态度就不一样。”陈伯达谈兴虽浓,身体已倦,朝后仰身,将腿尽量伸长出去“搞一套社会主义制度不容易,开国都要搞制度,几十年不一定能搞健全。我看公社书记的工资就不应该比农村最强的劳动力高,否则就不是公仆。小站地区有很多工作要做,要重新建党建政;当地干部无论好坏,工作组要和他们保持一定距离…” “这与相信干部的大多数…”胡昭衡表示不同意见。 “做工作就要听群众的,不是听干部的。只有听群众的,才能代表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陈伯达眉头微拢,显出杞人忧天状。“天津市委最重要一条教训是要听群众意见。扳倒一个村干部不容易,要得罪一批人。4月20日晚上我没睡着觉,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一夜我就是想,撤一个张××都这么难!这里是和平土改,埋藏了许多问题,领导又长期没发现,还依靠他们做工作。这些人做了坏事,反过来又依靠他们,跟工作组捉迷藏,这是不行的。对‘和平工作队’要批评,一定要有斗争。区委书记要撤还是调?要向群众公布…” 陈伯达终于谈累了,情绪也随之沉落下来。 “天津要治碱改良耕地。以阶级斗争为纲,可说到底还得发展生产力。”陈伯达以手加额,小而圆的手遮住了眼睛,换了沉重缓慢略带伤感的语调“天津市自行车厂是两个多的人为一个搞生产的人服务,我们去蹲点,解决了这个问题。唉,其实我写作能力并不强,最大的能力还是行政能力。不得发挥哟…昭衡,我死以后,希望有人为我写追悼文章时,能提到这一点。” “伯达同志,你太伤感了…” “记住吧…提到这一点。” 胡昭衡确实把最后这段话原原本本记到了日记中。 告辞时,胡昭衡带了一丝抱怨语气说: “伯达同志,我的书一出来就送你了,诗也赠你了。你替我写的字还没送我呢。秀才交往可不能,‘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啊。” “不是我拖,更不敢忘。字好写,话不好想。我曾想得一句:‘所以明者兼听,所以暗者偏信’…” “好哇,就这句,可为我座右铭。” “读完你的《老生常谈》,我又想换另一句‘嵇生云:每读二陆之文,未尝不废卷而叹,恐其卷尽也’。” “好,我知道自己的文章不足之处了。”胡昭衡两眼闪烁出光彩“我一生也许写不出二陆之文,但有了努力方向。伯达同志,两幅字我都要了,你不要吝惜笔墨。” “好好好,”陈伯达连连点头“你是父母官,我这个小小老百姓只能唯命是从。” 三天后,天津市工业部副部长李树夫将两幅字送胡昭衡家中。这是陈伯达离京前留下的字,请李树夫转交胡昭衡市长。内容就是他讲过的两句话。 冬日昼短夜长,晚饭前黄昏的余照便从天空消失了。胡昭衡饭后上车时,北京城已是灯火辉煌。沿街一些大门还贴着“庆祝元旦”的大红字和灯笼,飘着呼啦啦响的红旗。这是1965年的1月4日。 汽车在小石桥十六号院门一侧停下来。胡昭衡下车,秘书崔广兴已经在前按响门铃。值班员问明身份,敞开大门,请客人入内。 现在已改竹园宾馆的这座漂亮小院,当年即是康生的家。胡昭衡应康生之约,前来看望。 客厅里已坐有几位客人,有胡锡奎等领导干部,有广东来的眼科专家、女教授毛文淑等。 屋里烟雾弥漫,有二三个“烟筒”喷云吐雾。胡昭衡不吸烟,从屋外的新鲜空气中乍一进到这乌烟瘴气里,连打两个喷嚏,喃喃一声:“好大烟。” 康生也在吸烟,见曹瑛要去开窗户,忙扬起一只手,沙哑着嗓子说:“不要开窗。” 曹瑛歉意地望一眼胡昭衡,摇摇头:“康生就是怕空气。” 胡昭衡笑着说:“没关系。外面空气冷。” 曹瑛请胡昭衡入座,递上一杯热茶:“夫子讲话,秀才人情,一杯清茶。” “这是伯达同志挂嘴头上的话。”胡昭衡转向康生“最近身体怎么样?” “还好。冬天不大敢出门,凉空气一刺激就咳嗽。”康生讲着便掏手绢,没来及捂嘴上,已开始咳嗽,仍然是那种运动式的深咳,将淤塞于支气管中的粘液咳到气管中再咳出喉咙,然后有声有响地吐进痰盂里。 一番寒暄和相互介绍之后,胡昭衡眼睛又盯在了书上:“康老,你的书真多,真叫人羡慕啊。” 他立起身去看那些书。书房与客厅相连,没有关门。书架上一排排书,数量多,种类多,版本多。二十多年后,胡昭衡才得知,那书有些是康生“借”了不还,有些是干脆要来的。 “昭衡同志是夫子,来了就看书。”康生向客人们介绍,起身跟入书房。 客人纷纷起身进书房参观。康生不无得意地说:“我另外还有书房。” “那里好书一定更多了?”胡昭衡想参观,主人不说请,便不好再提。从书架上拍几本书翻翻,胡昭衡望望康生问:“在天津康老答应的事还记得吗?” “什么事?”康生愣了愣。 “比较青铜器,康老说更喜欢石头。” “石头?我说…噢,想起来了。我这记性!”康生讲这话时,大概自己也没想到一年半后他会将多少人记错,张冠李戴地宣布这个是叛徒,那个是国民党。现在他想起的是石头:“好,今天请你看石头。” 康生小心翼翼地从柜橱里取出一些有分量的精致的盒子,里面自然是装了“石头”也拿出一些未装盒的“石头”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