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无人区_神奇的白走进无人区世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神奇的白走进无人区世界 (第5/7页)

也不是液态的雨水,而是纷纷扬扬的雪花或雪粒。除了南极半岛北端以及较低纬度的一些岛屿,在暖季有降雨现象,整个南极大陆实际上看不见降雨。

    极度的干燥,使各国科学站对防火视为性命攸关的大事。回为他们知道,干燥,加上风大,哪怕有一点点小火星,上会酿成难以挽回的大祸。澳大利亚在南极大陆东部濒临纽康姆湾一处岩石裸露之地,建有一座凯西站,它是澳大利亚在南极大陆的三个科学站之一。站区的集装箱建筑群,包括有实验室、宿舍、食堂以及俱乐部、健身房等,此外还有各种仓库和运输车辆,主建筑以外还有发电厂和油库,宛如一座微型的科学城。1980年初,当中国的南极事业刚刚起步,我国第一批科学工作者最早访问南极大陆时,他们第一个到达的外国科学站就是凯西站。不过,他们所见到的凯西站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几年前一场大火,使凯西站毁于一旦。现在的凯西站是后来重建的。中国科学工作者由此认识到,干燥、风大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南极科学站防火的极端重要性。

    当然,干燥而寒冷的气候,也有它的有利一面,这就是便于保存物品而不致腐烂。南极麦克默多海峡埃文斯角上有一栋简陋的木板屋。1910年至1911年,当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向南极点远征时,这栋木板屋曾是英国人的基地营。如今,它是南极为数不多的历史纪念物,被人们特意保存下来。由于寒冷,特别是气候干燥,这个营地当年贮藏的罐头干rou饼保存完好,虽然经过七八十年的风雪侵袭,人们发现罐头里面的干rou饼和饼干还可以食用。这在地球的其他潮湿多雨的地方,恐怕是不可想象的吧。

    移动的岛屿1912年4月10日,一艘英国白星轮船公司刚下水的巨型客轮“铁达尼”号,载着2224名乘客,由英国南安普敦港启航,开始了它的处女航。

    “铁达尼”号长269米,载重量46000吨,有16个密封舱,双层船底,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而又最豪华的巨型客轮。它的航线是从英国南部横渡大西洋,目的港是美国的纽约。

    为了招揽顾客,白星轮船公司对“铁达尼”号的首航广为宣传,声称要创造横渡大西洋的最高航速,因而选择了一条最短的航线。

    不料,4月10日,当“铁达尼”号行驶到纽芬兰岛附近的冰海区域时,从北冰洋飘泊而来的大量移动的岛屿——冰山,以及大量浮冰正在冰海上等待它们的牺牲品。

    据说,当时船上航海经验丰富的船长史密斯曾提出要改变航线,并放慢速度,因为他知道这一带很不安全,有可能碰上巨大的浮冰和冰山。但是,这一英明的富有远见的决择没有被采纳,随船的白星轮船公司的老板利欲薰心,坚持要按既定航线前进,不许放慢速度,因为他要创造横渡大西洋的伟大奇迹。

    干是,一场历史性的悲剧终于不可挽回地发生了。将近午夜,歌舞升平的船上音乐厅刚刚结束舞会,黑夜中航行的“铁达尼”号在冰海中与一座移动的岛屿——冰山相撞,冰山像锋利的钢刀在客轮左舷撕开一个大裂口,5个密封舱顿时破裂。

    一片混乱,到了4月15日凌晨2点20分,这艘巨型客轮悲哀地结束了短促的生命,在距离纽约港东北2575公里的冰海沉没,1500多名乘客葬身海底。

    造成“铁达尼”号冰海沉船悲剧的元凶,就是海上的冰山。只不过这是来自北冰洋的冰山。

    在南极周围的海洋——南大洋中,类似这样的冰山数以万计,其体积之大,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北冰洋。

    冰山和浮冰不同,浮冰是海水冻成的海冰,冰山却是从南极冰盖分离出来的,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冰山从陆缘冰的边缘分裂出来,飘浮在海上,形成瑰丽多姿的冰山,成为南极海域独具特色的象征。据统计,南大洋的冰山大约有218300座,平均每个冰山重10万吨。其中最普遍的是平顶台状冰山,它起源于陆缘冰和冰舌,此外还有圆顶型、倾斜型和破碎型的冰山。

    南大洋的冰山一般长几百米,高出海面几十米。大的冰山长度达到170公里。有的台状冰山高出水面达到450米。1956年美国人观测到一座罕见的大冰山,长333公里,宽96公里。这样巨大的冰山,难道还不是移动的岛屿吗,实际上,它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大洋中的一些小岛。像1987年10月初,罗斯冰架断裂出一座冰山,长140公里,宽约40公里,高出水面225米,它的面积达到6400平方公里!

    冰山,在海上看起来似乎是静止的,实际上它在移动,随着海流的方向移动。

    由于南大洋的冰山体积大,海面温度低,一般寿命可以维持10年左右才会慢慢消融,而北冰洋的冰山平均寿命仅有2-4年。

    南大洋飘泊的大量冰山,虽然美丽壮观,给大洋增色不少,但是对于航行在海上的船只来说,冰山始终是可怕的威胁。尤其是在大雾迷漫、能见度很差的天气,或者是夜航期间,船只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开冰山。现代化的考察船和其他船只,配备了雷达装置,能够及时发现冰山,因而减少了和冰山相撞的危险。

    笔者1984年前往南极时,目睹了南极冰山的雄姿,但是对冰山的威严确也敬畏几分。当我们的科学考察船行进在冰山重重的海域时,船上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警钟敲起,船速减慢,船只小心翼翼地绕过冰山而行。因为人们知道,万一不慎碰上了这些移动的岛屿,那可不是好玩的,也许“铁达尼”号冰海沉船的悲剧就将重演了。

    冰山固然是航行的障碍,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它对人类也有很大的好处。

    而对全球水资源的危机,特别是长期干旱,极度缺水的一些国家,对南极冰山的开发利用尤其关心。

    南极的冰山每个都是一个小淡水库,能不能利用冰山来缓解世界上许多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呢?

    智利北部气候干旱,有大片沙漠。几年前智利经济计划署和太平洋研究所派了三名科学家到南极考察,他们后来提交的一份题为《供给智利北部水源的南极冰》的计划,认为这是完全可行的措施。当然,智利还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它的国土距离南极大陆很近,这对冰山的运输相当有利。

    看来,把这些移动的岛屿移动得更远,让它按照人类的需要,移动到缺水的地区是可以办到的。

    法国一家工程公司曾经应沙特阿拉伯的要求,对冰山的搬运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