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无人区_神奇的白走进无人区世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神奇的白走进无人区世界 (第4/7页)

下,风速加快,发展成为强大的下降风。它在横扫南极大陆之后,长驱直人,扫向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及澳大利亚以南的大洋,回而使这一带的海洋风狼更加汹涌,这就是南极航行最危险的海区——“60度咆哮带”。

    古往今来,南极大陆周围的南大洋,无风三尺狼,有风狼如山,狂暴的风狼使多少探险家和考察船吃尽了苦头。笔者1984年12月26日,乘中国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航行到别林斯高晋海,突然遇到极地风暴的袭击,汹涌的狼涛如排山倒海,船只剧烈颠簸,前甲板出现裂缝,船舷的顶板及后甲板的5吨吊车被巨狼打得遍体鳞伤,当时最大狼高达15米,风力超过12级,船只随时有倾覆的危险。这样巨大的风狼,连船上许多水手也是第一次亲身经历。所幸的是,由于船长指挥镇定,全体船员同心协力,经过一天一夜的搏斗,最终逃出了死亡的陷阱。但南大洋的狂风恶狼,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南极盛行的狂风,不仅在海上掀起巨狼,给航行带来巨大威胁,它对人类在南极的生存也构成了相当大的危险。尤其是风暴骤起,卷走大量积雪,形成暴风雪天气,其破坏力更大。它常常是突然袭击,说来就来,而且一刮就是几天几夜。它像残酷的暴君,刮断考察站的绳索、帐篷,将车辆掀翻,把几百公斤的油桶抛向天空。

    1978年夏天,法国迪尔维尔站以东的康问威尔士湾有个澳大利亚临时观测站,突遭狂风袭击,风速估计在70米/秒以上,一刹那间,这个临时观测站被狂风摧毁,一扫而光。1957年3月,当时前苏联一科学站也遭到狂风袭击,通讯铁塔刮倒不说,停机坪上的飞机也被吹毁,科学站用预制板装配的房屋也被摧毁。因此,南极各国的考察站,所有的建筑物都必须特别牢固,尤其是要求能够抗风。

    中国南极长城站在建成后的第一个冬天,也经历了狂风的袭击。这是1985年5月8日,长城站记录到的暴风风速为32。5米/秒。暴风袭来时,站上一间室外厕所立刻被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堆放杂物的木板房不住地摇晃,房顶随即掀开,也随风而去。当然,这并不是最大的风,在南极各国科学站,都经常遇到暴风袭击的情景。尤其是寒冷而黑暗的冬季,呼啸的狂风,将房屋摧毁,推倒通讯铁塔,卷走车辆,甚至将一座科学站变成一片废墟的事时有发生。

    因此,为了考察人员的安全,南极各国科学站都有严格规定,大风时绝对禁止外出,一切室外活动都是不能允许的。

    为了保障考察人员不致迷失方向,科学站的主要建筑物之间的道路上,必须埋设标桩,拉上粗粗的绳子。遇上暴风雪时,队员们可以扶着绳索行走,以防被暴风雪刮走。所以南极考察队员把这些绳索叫做“南极救命绳”。

    白色的沙漠《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守则》规定:防止火灾是每个队员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个考察队员在赴南极之前,必须接受消防知识和消防器材cao作的训练。

    实际上,不仅是中国南极考察队对防止火灾特别重视,各国科学站也同样严格要求考察队员注意防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编写的《南极生存指南》特别提醒:“火是与所有南极考察站密切相关的,并且是主要的危险所在。在冬季尤为危险,以至无法营救。减少危险的唯一途径是让每个人充分进行防火演习。”这份小册子还强调指出:“不管采取了多少预防措施,每个人也不能掉以轻心,轻视南极火灾的危险,忽视防火措施。南极火灾能够轻易地毁掉整个考察站。每个人都与防火和一旦发生火灾时的救火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为了防御可能发生的火灾,各国科学站的房屋都注意保持一定的间隔,对易燃物品如木料、油桶的存放尤其小心。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各栋房屋之间都保持相当距离,贮存燃料的油库特意建在距离站区很远的海滨高地,这都是预防火灾的措施。

    此外,各国出十分重视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中国在南极建成的第一个科学站——长城站,室内的天花板、四面的墙壁采用的是石膏板,室内地板、房门和地毯也经过防火处理,目的都是为了杜绝大灾事故。曾经到过美国麦克默多基地的中国科学家也注意到,这个美国科学站对防止火灾也很重视,不仅对每个新来乍到的人反复进行防火教育,基地还有一支专职的消防队,所有的电话机上都标有火警的电话号码,以防万一。麦克默多基地有“南极第一城”之称,有160多栋建筑物,除了仓库和油罐外,主要是住房、办公室、实验室和一些服务性设施——包括有小卖部、医务室、邮局、一座电影院和一座小型体育馆。夏季,麦克默多站的平均人口有800人以上。因此,防火问题自然显得格外重要了。

    南极的各国科学站如此重视防止火灾,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不仅是因为南极是地球的风极,大风的天气会容易酿成火灾,而且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又缺乏水源,一旦着火,必定造成可怕的灾难。

    你也许会觉得不可理解,南极大陆到处是冰雪覆盖,大陆周围是辽阔的海洋,怎么会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呢?

    我们知道,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是荒凉的意思。在撒哈拉大沙漠的内陆地区,实际上几乎常年无雨,大部分地区年雨量平均不足50毫米,而终年气温又很高,是典型的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

    南极大陆的干旱却是因为低温寒冷造成的。据观测记录,整个南极大陆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5毫米。降雨量的多少从沿海向内陆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沿海地区,冷暖气流的交汇,降水量较多,每年可达300-400毫米,像鲸湾为420毫米,毛德皇后地为300毫米,南极半岛北部为400毫米,但这些降水量较多的地区都处在南极大陆的边缘。

    南极大陆由干覆盖广袤的冰原,它的上空常年为高压冷气团控制,从海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根本无法进入南极内陆,而且在寒冷冰原上空的冷空气异常干燥,含有的水蒸气极少,所以越往南极内陆,降水的机会越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毫米,南极点附近只有5毫米,几乎没有降水现象。

    到南极大陆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最明显的感觉是空气干燥,在最初的头几个星期,差不多所有的人嘴唇都会干裂。

    正回为如此,人们把南极大陆称作白色的沙漠。

    由于气候寒冷,南极大陆降下来少量的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