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恩正中短篇作品_追踪恐龙的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追踪恐龙的人 (第7/11页)

么票?看电影还是听音乐?”

    陈翔回答说:“是博物馆新出土文物的预展。郑老师给的票。…当然,如果你不感兴趣…”

    秦小文笑了:“我很感兴趣,听说展出了不少精致的铜器。”

    陈翔看了看表:“那我们就快走,郑老师在等我们呢。”

    博物馆并不远,两个青年人决定走着去。在路上,陈翔真不知道应该向秦小文讲点什么,所以只是埋着头大步向前走。最后还是秦小文打破了沉默。

    “陈翔,你的毕业论文完成了吗?”她似乎是不在意地问。

    陈翔放慢了步子:“差不多了。”

    “关于康藏高原恐龙灭绝的最后时代,你有什么新看法吗?”她又问。

    陈翔诧异地说:“你怎么知道我在研究这个问题呢?”

    秦小文微笑不语,过了一会才说:“听郑老师讲的。”

    如果她自己不去打听,郑老师当然不会把陈翔的毕业论文的内容随便向一个低年级同学去介绍的。不过关于这一点,陈翔并没有多去探究。他只是非常简单扼要地把自己的想法介绍了一番。他也坦白承认,有的思想他并没有写进论文里,因为太缺乏证据了。话题只要转向了科学,陈翔立刻就忘掉了其他的事。他不但完全恢复了自制力,而且语言也流畅起来。

    秦小文听完以后,衷心地说:“看样子,你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小时候的理想。你这个人,知道树立理想,也知道怎样去实现这个理想。”

    陈翔摇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离开老师的教育和同学的帮助,我是什么事也做不成的。就说你吧,不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吗?”

    秦小文又露出了那种调皮的笑容:“是的,我曾经借过一本《恐龙的故事》给你看。”

    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情景,陈翔也忍不住笑了:“我不是指的那件事…”

    秦小文带着笑意走了一段路,等到再开口的时候,她却转换了一个话题:“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问问你。我们从事任何一项科学工作,总是因为我们对这门科学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你对恐龙的研究那么感兴趣,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陈翔回答说:“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和确切的时代,本来就是一个带世界性的尖端问题,至今缺乏定论,有待我们继续钻研。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地质、古地理、古气候、生物进化等各个方面,都是有重大意义的。”

    秦小文说:“这些道理我是知道的。但是除了一般的科学上的原因,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陈翔沉默了一会,最后才说:“我是有一些想法,但是不知道是否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在整个中生代的一亿多年岁月中,世界各地都有恐龙繁殖着,它们的踪迹遍及地球的陆地。这是真正的龙的时代!但是恐龙统治世界的本领是什么呢?是它们众多的数量,巨大的体力,以及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在身体上生长的奇形怪状的结构。它们虽然是地球的主人,但却是一种愚蠢的主人,一头体重可达几十吨的蜥脚类恐龙,脑子却只有二三百克,这就决定了它们的生活方式必然是落后的、停滞的、保守的。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恐龙终于不能适应了,最终走上了灭亡的道路,而将地球的主人的位置,让给了新生的哺乳类,特别是哺乳类发展的最高阶段——人。今天的人类,虽然没有恐龙那么巨大的身躯,也没有利齿尖爪,锐角长尾,甚至在他发展的早期还崇拜过恐龙,但是靠了自己智慧的劳动,他终于充满自信地站起来了,不但迅速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而且将自己活动的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宇宙空间。回顾这一段生物进化的新陈代谢的历史,即使是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吧,我以为它的意义也是深长的。”

    秦小文点点头:“就凭这一点,你也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了。”

    陈翔不解地:“为什么?”

    秦小文又笑起来:“因为郑老师讲过,任何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都应该从自己研究的科学中悟出一定的哲理来!”

    “你别开玩笑行不行?”

    “你别那么严肃行不行?”

    两个青年人互相对视了一眼,秦小文脸上的笑靥是如此的可爱,最终陈翔也不得不噗嗤笑出声来。

    博物馆已经到了,一进展览厅,他们就发现郑老师背着手激动地在门内转圈子,脸上显出少见的兴奋的神色。

    “呵,陈翔你来了;小闺女,你也来了!真巧!”老教授一手拉住一个他心爱的学生:“快过来看看,这里真有一件奇怪的东西。”

    陈翔还来不及开口,就被郑教授拖到了一个陈列橱前,在橱里的玻璃底板上,放着一个刚从金沙江畔出土的青铜(系统难字:上为三“田”呈品字排列,下为一“缶”字。音同“雷”)等到陈翔将它的形状看清楚以后,也不由得发出了一声惊呼。这是一个铸造得非常精细的(三“田”+“缶”),颈下有两个立体的羊头,兽耳衔环,肩部饰夔纹,腹部满布云雷纹。在中原地区,这种是西周时代的产物,但是由于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一般要偏迟一点,所以陈翔推测它可能是春秋时代铸造的。旁边的说明牌上注明用“热释光”方法对这一遗址测定年代的结果,证明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然而最引人注意的,却是这铜的盖。在盖的顶部,矗立着一个立体的怪兽。它的形状有点象异形的蜥蜴,大头,短颈,头上有骨板状的角,从呲开的嘴中可以看到两排锋利的牙齿。它的前肢短小,后肢却强壮有力,一条长尾巴在盖顶上盘了半圈。

    在中国历代的青铜器中,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奇特的动物纹饰。不过陈翔对于它的形象却是太熟悉了,它就是十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骨板上刻画的动物,是甲骨文“龙”字的本源,也是汉代龙纹的鼻祖。由于它是立体的,造型十分逼真,因此在中国历代的青铜器中,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奇特的动物纹饰。不过陈翔对于它的形象却是太熟悉了,它就是十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骨板上刻画的动物,是甲骨文“龙”字的本源,也是汉代龙纹的鼻祖。由于它是立体的,造型十分逼真,因此陈翔还可以准确地将它的种类断定出来,这是霸王龙的一种,出现在漫长的恐龙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白垩纪晚期,它的全长约有二十米,站起来高达八米,体重约十吨,靠rou食为生,是当时陆地上最大和最凶残的动物。

    如果说,旧石器时代简单的刻画说服力还不够强的话,这个立体的铜像却令人无可置疑了。要是古代的人们没有亲眼见过这种形象,那么他们是绝对不可能创造出与化石动物完全一致的怪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