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追踪恐龙的人 (第6/11页)
另一方面,郑教授也鼓励他把这个题目列入进入大学以后继续研究的项目,他本人愿意担任辅导。 陈翔以很好的成绩,考进了大学的古生物专业,当了郑教授的学生。为了配合陈翔的研究,除了本专业的课程以外,郑教授又介绍他去历史系选修了中国古代史、民族学、古文字学等课程。岁月如流,在大学里,陈翔已经经历了四个寒暑。在这四年当中,陈翔基本上没有度过法定的寒暑假,除了必要的政治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外,他都是锲而不舍地在这图书馆里查阅资料。辛勤的耕耘必然带来丰硕的收获,现在当陈翔正在郑教授的指导下撰写《中国古代有关龙的传说及其起源》的毕业论文时,他已经能够从地质、古生物、历史、考古各方面提供论据,广泛地利用了各个学科取得的成就。郑教授曾经审阅过他的提纲,对它是十分满意的。 陈翔首先搜集了先秦的典籍中各种有关龙的记载,尽管这些记载很简略,而且明显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概括起来,当时人们想象的龙的特征全是一致的,大头,四爪,长尾,全身覆盖鳞甲。这种龙并不会腾云驾雾,也不是象后世所传的居住在天上,而是与其他动物一样,藏身在深山里,沼泽旁,这就是《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的:“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在对古代各个民族的传说加以分析以后,陈翔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流传龙的故事最多,最早崇拜龙或以龙为图腾的,并不是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民族,而是最早居住在四川西部的一种少数民族——羌族的一支。一直到了铜器时代,龙的名称才见于华夏族(汉族的前身)的传说,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被附会了更多的神怪色彩,以至弄得面目全非了。 在考古学的材料中,情况也与此相似。在中原地区最早保存了龙的形象的,是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这个字是象形字,写成的形状,尽管简单,但是它那大嘴、大头、长尾的特点,仍然一目了然。从西周到战国的几百年中,龙的形象并没有保留下来,周代铜器上有一种传统的“龙”纹,但是陈翔认为那实际上是“蛇”纹,这是研究者命名上的错误。如果周代确有龙纹,那么它的形状应当与传说相近,而不会成为蛇形,这是有汉代的资料作为旁证的。在汉代的石刻中,龙仍然是大头,利齿,鳞身,四爪,长尾,与其说象爬行的蛇,还不如说它象四腿的兽。唐代以后,龙的形状逐渐变化,身躯加长,腿爪变细,颚部突出,到明清时,就完全变成了人们所熟知的四脚蛇的形状,而与它的原形迥然不同。 从地质学的资料来看,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拥托着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的康藏高原,从地质上的元古代到新生代第三纪的始新世(约距今六亿多年到四千多万年前),完全是一片汪洋大海,构成了古地中海的东端。在近一亿年的时代里,在沿海的森林和沼泽中,就是大量的恐龙的栖息场所。从距现在三千万年以前开始,康藏高原地区由于“板块运动”的作用开始上升,但是由于这里自然环境的特殊,竟有一支恐龙奇迹似的残存下来,至少到十万年以前,在川西高原地带,还可以发现它们的痕迹,这是有旧石器时代刻画骨板化石为证的。 十万年,这终究太长远了。这支恐龙的历史,是否还可以往后推移呢?陈翔大胆地指出,从古代历史的记载到考古学遗物上龙的图案,都证明了直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人们还可能与这种恐龙有过接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龙的传说和崇拜的真正起源。1842年,当英国的古生物学家欧文创建恐龙的学名时,完全根据的是化石的材料,称之为“恐怖的蜥蜴”(DIN-OSAUR),但是中国的“龙”字,却是我们的祖先亲眼看到了恐龙的实体而描绘下来的象形文字,所以它的含义是更准确的。 这支恐龙究竟是什么时候灭绝的,这是陈翔此刻正在考虑的一个问题。在四川的地方史记载中,他找到了很多有关龙的记载,象他刚才记下的《华阳国志》就是例子。为什么这个地区的人民对于龙这样熟悉呢?有没有可能这支恐龙生存的时代,近到了超出人们最大胆的想象的地步呢?如果是这样,他又应该到哪里去找到确切的证据呢? “陈翔,我知道在这里能找到你的。”他身后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陈翔回头一看,原来是郑教授。这老人用一种关怀的眼光看着他,使陈翔感到十分亲切。 “郑老师,你找我有事?”他尊敬地问。 “今天下午,博物馆要将他们最近在金沙江畔发掘的文物进行一次预展,征求意见。我这里有两张入场券,你可以邀一个同学一起去。”郑教授说着,将两张入场券递给了他。 陈翔感激地说:“谢谢您,郑老师,我正想去长长见识,听说他们收获很丰富。” “好吧,下午两点我在博物馆等你们。”郑教授最后又补了一句:“要注意一下劳逸结合,别累坏了。” 陈翔笑了笑:“您放心,我不累。” 他一直将郑教授送到图书馆门前才回来继续看书。午饭的时候到了,陈翔从书包里取出早晨准备好的两个夹着咸菜的冷馒头,边看书边啃起来。这是他过星期日的习惯,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学习的时间。 到了一点半钟的时候,陈翔记起了看展览的事,为了不浪费一张入场券,他还得邀一个人去呢。这时阅览室里总共才两三个人,而且都是外系的,他并不认识。于是他收拾了文具,准备回寝室去看看。 就在图书馆前面的林荫道上,他迎面碰见了秦小文。她已经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一年以前考进了古生物专业,同样成了郑教授的学生。 中国有一句俗话“黄毛丫头十八变”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讲,从十四岁到十八岁,这个转变真是太大了。现在站在陈翔面前的,已经不是那个瘦瘦的、拖着两根小辫小姑娘,而是一个美丽丰满的少女;她的个性虽然仍然是那样热情、开朗,但是在待人接物中,却出现了一种羞涩、庄重的新气质。 今天秦小文穿着一套白衬衣,白短裙,白皮鞋,衬着绿色的树荫,就象一朵碧波荡漾中的白莲,皎洁朴素,光彩照人。 秦小文主动地向他打了招呼:“今天怎么破例了,走得这样早?” 陈翔急急忙忙地说:“哦,我有点事。” 在秦小文长长的睫毛下面,调皮的眼光一闪,她这时的表情,倒是陈翔所熟悉的。 “你的事,那一定很严肃的。” “不,不,”陈翔解释道“我有两张票…喂,你愿不愿意陪我去看?” “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