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终卷尾声 (第3/4页)
多数都是资本主义化了的贵族。 已经用不着皇帝再苦口婆心地发布敕令劝告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也用不着政府再大张旗鼓地号召产业兴办与教育事业,所有的一切。都已经为资本主义化了两院议员和他们选出来的政府官员看得清清楚楚。 皇帝地价值无非在于出席盛大的开工典礼或者验收仪式。虽然皇帝还拥有着解散国会与政府地权利,但从来没有一次行使过。林广宇乐得在颐和园中逍遥或者去军队视察。 绝对的平等是没有的,维新以来,得到最大发展的还是资本主义化了的精英阶层。原本地地主阶层被边缘化,原本地佃农和赤贫阶层被经济力量转变成为工人阶级(抑或称之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生活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在政治地位上并未得到上升,依然是被剥削地对象…只是由于经济大发展提升了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且中国民众是最善于忍耐的群体而没有爆发事端。 大战期间,帝国以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发展着,成功地提升了国力,而且还锻造了强大的、拥有200万之众的国防军,与此同时,日本在拼命发展海军,已俨然发展到与英美等国分庭抗礼的局面。 1917年,随着俄国的战败和退出协约国集团,更借着十月革命的由头,帝国皇帝发布了对“俄国革命党”的讨伐敕令,宣布继续承认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政府,并公布了“中华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的议定书”公开承认中国愿以收回自《中俄尼布楚条约》签拾陸k订以来所有割让给俄国的领土为报酬,出动50万军队帮助沙皇恢复政权,平息“叛乱”几乎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宣布维护俄国君权政体,加入了对俄国**的讨伐。 在这个历史当口,只有黄兴、宋教仁率领的兴中会宣布同情俄国**的革命事业,但他们的力量太过于微弱,根本无济于事。 国际上,由于英、法、美各国都置身于欧洲战场,无力镇压革命,便发表声明支持中日两国对于“国际秩序”的维护,使得14国干涉战争成为一场“英、法、美出枪出钱,中日两国出人,对伟大祖国进行可耻干涉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语见联共(布)主编的教科书。* 自1918年春季开始,经过连续奋战,中日两国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了战争,但是,帝国国防军也越来越发现俄共抵抗的顽强,虽然收复了不少领土,但也有数万将士长眠北国他乡。而且,随着欧战的结束和英法美脱身出来,沙皇残余势力看到了乞求西方援助的前景,便不太愿意执行中俄有关协定书的内容。甚至发展到与日本相勾结,企图用日本力量抵制帝国地意志。而日本由于“西门子”事件的爆发和山本内阁的倒台,更由于大正的无权,重新恢复到陆军主导地轨道上来。 为有效应对国际局势。皇帝果断决策,停止对俄共的“讨伐”并与列宁的代表展开了秘密会谈。为了争取减轻战争压力,列宁顶住了党内的压力,毅然与中国签署了库伦协定,承认原来的中俄双皇协议继续有效,但中国必须退出对俄国的干涉。 经过1年零3个月的“干涉”战争,帝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成功地收回了150余万被占领土。除了海参崴和库页岛…这两者都为日本所占领。在帝国退出战争时,许多中下级官兵由于同情俄国人民争取独立自主地事业,在高层的默许甚至暗示之下,通过交换黄金或者从前俄国从中国掠夺的古董的方式将大量军火让渡给了俄共武装力量,并且释放了被俘虏的俄共党员及其抵抗者。 在中国退出干涉战争并且得到武装支援后。俄共极大地增强了武装力量,经过近5年地战争,终于成功击退了外国干涉军,捍卫了独立。 日本参与俄国干涉逾4年。结果除了库页岛一隅外,几乎毫无所得。但是。由于对帝国退出俄国干涉战争的不满,各西方列强加大了对日本的援助,整个东亚局势又恢复到甲午以前“扶日制华”的政策。 但由于日本也并未完全准备好,所以仍然同帝国达成了妥协:双方约定,日本将海参崴交还中国。同时撤退关东州以北、为日本所控制地南满铁路护路队;作为交换。中国将原本即将到期的关东州旅大租借地延期5年。 这是一个谁都无法接受地协定,但谁也不愿意当下再战。只能把准备的目光瞄准5年后…日本拼命发展陆军,帝国则进一步发展海军。 在这5年当中,由于西方经济势力再一次回到中国,国内的民族资产阶级面临着与外国相抗衡的任务,所以加剧了对国内工人的压迫与剥削,而由于政治地宽松和工人阶级地觉悟,更由于俄国革命的榜样,代表工人阶级利益地政党…中国**终于建立起来。 虽然**是经过帝国内政部合法备案的政党,也没有在党纲中宣扬采用暴力手段推翻帝国宪法和政府,但由于他标榜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受到了民众的极力拥护而为既得利益者所恐慌。短短3年间,这个原本不足100人的小党发展成为党员10万余,并且在众议院获得了10个席位,一举成为时人侧目的新兴政治势力。 面对**的迅猛发展,皇帝感到了危机,他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社会保险、建立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政策,但占据议院多数的大资产阶级政党听不进去,反而以“加强国防”为由,进一步加重税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