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机遇_终卷尾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终卷尾声 (第4/4页)

,帝国潜藏着深刻的政治危机。

    在国际上,由于德国战败后爆发恶性通货膨胀,使得原本帝国借贷的大量马克债券变成了一系列废纸,英法等国强烈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兼之皇帝一直呼吁对德国予以宽宏大量的处理,使得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一边倒地支持日本而反对帝国,并提出了中国的德国雇佣军问题,只是因为帝国外交大臣顾维钧态度强硬,西方的企图才没有达成。

    凡尔赛和约给德国规定了苛刻的条件,德国从上到下弥漫着复仇的情绪,同时对极力主张对德宽容的皇帝抱有好感,对中国较为向往。由于德国面临经济总崩溃和席卷全国的失业狼潮且英法等国无法吸纳,在帝国外籍禁卫军中德军官兵的现身说法之下,大量德国的技术人员、退役官兵到中国寻找生存机遇。在这样纷乱的当口,皇帝的特约代表在维也纳街头遇到了卖画求生的希特勒,并且买走了这个穷困潦倒的画家最得意的一幅画用作政治投资…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反复加以强调,认为在绝望之前始终会有转机。

    5年的战争延期终于到期了。日本不肯放弃在日俄战争中攫取的权益,帝国要取消强加于己地不利制约,双方在关东州爆发了战争。

    虽然帝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依旧强烈,但是由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深刻矛盾。对于这场战争很多人持有不同意见。在这样的当口,**接受了莫斯科地“教导”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人民战争”的方针,希望改变政体,在前线的军队当中引起阵阵混乱。

    2个月后,就在中日两军胶着不下之时,俄国新任最高领袖斯大林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同时也因为旧俄沙文主义的作祟,悍然投入兵力发动了对帝国远北领土的进攻。帝国自旧俄夺回来的领土丧失大半,唯独在海参崴顶住了红军的攻击。

    局势岌岌可危,在这样的灾难当口,帝国当权地大资产阶级依然没有看清形势,幻想以一定代价对日俄两国媾和。结果招致更大的反对,**甚至在军队中提出了推翻政府的号召…

    危急关头,在前线督战的皇帝果断决策,依*以德国籍为主的、对皇帝本人发有效忠誓言地外籍禁卫军秘密返回京师。一举发动“维新政变”政变官兵逮捕并清洗了国会两院中的大资产阶级代表。宣布皇帝独裁。政变的当夜,皇帝直接以敕令形式通过了《帝国改造法令》,宣布五项改革:第一,立即授予民众普选权;第二,立即建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第三。实行普遍强制义务教育制度;第四。同意工人设立工会,允许实行集体雇佣;第五。立即免除农业税,同时颁布授田令,同意授予每一个愿意赴原俄占领土进行屯垦的公民100亩土地而“移民实边”而不是像原来地大资产阶级一般要求收取高额的垦荒费。

    五项改革激发了帝国全体地动力与信心,以农家子弟为主体的国防军迸发出了最强的战斗力,不但在关东州打败了负隅顽抗的日本军队,而且还深入朝鲜境内,发动了争取独立解放的朝鲜自由运动。

    在北方战场,虽然**仍然极力鼓噪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但得到五项改革实惠地工农主体对此并不卖账,而且俄共军队暴露出来地烧杀掳掠并不比沙皇军队强上多少,因此所有的军队和民众都决意抵抗到底,并且将接受莫斯科遥控地部分**人物斥之为“国贼、汉jianian”…

    在冰天雪地中,中日俄官兵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而浴血奋战。

    1929年,战局在旧国境和关东州沿线稳定下来,面对日俄两国的军事态势,皇帝宣布了著名的“抵抗宣言”号召帝国战斗到底,同时宣布全国总动员,征募500万士兵入伍,缔造“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光是四川一省,就为前线贡献了200万民工和50万新兵。

    同年,面对日本海军在东南沿海的袭扰,帝国皇家科学院开发了最新式的俯冲轰炸机并大量装备,一举建立了陆地对海洋的优势,大量的日本海军战舰被击沉,迫使日本不得不停止对沿海的袭扰而代之以战略封锁,两个战线的战争陷入了持久战。

    在欧洲,由于害怕布尔什维克的蔓延,西方列强已经收起了原本对日本的支持,反而反过来支援帝国,美国鉴于日本军舰封锁东亚洋面的情形,也宣布对日本执行禁运。

    几乎与此同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日本出口市场锐减,再也无法支持对华战争。

    1930年,第三次中日战争结束,中国收回了变成一片废墟的旅大租借地,作为利益交换,中国收回了对朝鲜独立运动的支持。

    3个月后,中俄战争宣告结束,俄**队分批撤回国内,中国则将原本《尼布楚条约》中约定日后再议的领土明确划给俄国。为了平息党内的巨大不满,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大批俄军指挥员没有丧生于战场,反而死在了内务部的审判中。

    在中国国内,主张激进革命的**人物因为违反帝国宪法而被逮捕,由于他们在中俄战争中的表现,无产阶级大众普遍报以冷淡,改组后的**命名为中华帝国社会民主党,将党纲变异为社会民主与阶级协调,并一跃成为第二大党。

    时代的脚步虽然有过踉跄,但依然顽强地走出了自身力量的十字路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