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翔万里_第三章隋朝春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隋朝春秋 (第7/7页)

劳民伤财;把突厥的君主请到朝廷是弓I猿人室,这等于给侵略者指路,朝纲已乱,加之陛下挥霍无度,如此下去国家可危。”

    这些话都刺到杨帝的痛处,杨帝从王座跳了起来,大声骂道:

    “杀了这个气焰嚣张的老东西,平陈之战时就应该杀了他,谁要听他得意洋洋的胡言乱语!”

    高颀被斩,没有留下遗言,从容地走完了人生之路,高额出生年月日不详,大概与文帝的年纪差不多,死时可能六十多岁。之后,他的后代都被流放到边远地区。(隋书》中对高项的评价很高,说他是“真正的宰相”很多人听说他死了很悲痛,隋朝毁于民众的造反,人人心中都想:“高宰相的预言完全应验了,如果陛下早接受了高顾的谏言,就不会遭受厄运了。”

    高领死后,几乎就没有再向杨帝谏言的人了,当然,杨帝还是做出了些成绩,比如:在中国的经济、文化、交通、土木技术、工艺品等方面都取得了空前发展,文化的昌盛也更胜前朝。处理国家关系上,突厥的态度变得温和,西域各国和中国南方的交流频繁。倭奴国也派使者来拜见精扬帝,送来的国书中的文字虽然言词欠雅“致日出处的天子,日没处的天于”一言引起切帝不快,但总还是致书,使用下级对上级的说话方式,文字虽有失礼处,但这也只是说明对方是野蛮人。…扬帝命令部下详细记录有关倭奴国的情况,(隋书-东夷传)中写道:“倭奴国有阿苏山,其石无故出火冲天…“中国大陆没有火山,所以杨帝感觉很新鲜。

    经过几年征江之战,留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得了病。

    李渊字淑德,是文帝的外甥,杨帝的表兄。对这个人物,一般有两种评价。有人说他忠厚、朴实、有人缘;另外一种评价是说他优柔寡断,喜欢美女,是个荒滢下流的东西。他比杨帝大四岁,七岁继承北周唐国公的爵位。隋建立后,文帝对他像亲生儿子一样,任文武兼顾的要职。

    李渊病了,扬帝知道这个消息后,勾起他一件心事。他年轻时,父亲文帝喝醉了酒曾讲过,他梦见有姓李的人,名子的字带“水”旁的人要灭隋。杨帝越想越觉得淑德这家伙的名字正对得上,于是问部下:

    “李渊现在怎么样,他死了吗中’

    这话的本意并不是过分残忍,而是一句关心人的话说得太粗暴,没有盼李渊早死的意思,说完也很快把事情忘了。有人却把这话传给了李渊。李渊一听,十分伤心,非常烦恼。他离开病床叫来歌妓作乐,他原来不召妓并不是讨厌美女,只是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控制情欲罢了,现在则是藉这些俗世之乐来排解愁绪。

    从此之后,李渊整天花天酒地过日子。次子李世民,当年十二岁,冷静地注视着酯叶大醉的父亲和美女在一起逗趣的场面,趁着美女离席时,贴近父亲的耳朵小声说:

    一爹,您将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请您多加保重,不过,也只要再忍耐一时就成了。”

    喝醉的李渊一听这话,立刻惊醒过来,瞪着儿子的脸,李世民也马上露出一个童稚的笑容,抓起桌上的干枣,吃得同项有声,李渊口唇微动,终究没有说出任何话。

    李渊就是以后唐朝的高祖皇帝,李世民是第二代太宗皇帝。当时,李渊未必就预测到了自己的将来。但是李世民是否有所预感,则不得而知了。

    大业九年(公元六一三年),当时南扬帝四十五岁。

    隋朝把长安,即大兴城,和建有皇宫,具备首都功能的洛阳城,按其地理位置,定长安为西都,定洛阳为东都,实行双都制。后来的唐朝也沿用这种双都制。

    新年时,文武官员都来给杨帝拜年,伟大的皇帝这次似乎心情特别好。去年,征辽之役回来之后,杨帝下秘令给长江淮河一带的太守,让他们选美女进宫,没隔多久,停停玉立,切地多姿,容貌娇艳的美女纷纷而至,后宫犹如开满了鲜花。

    就在皇帝心情畅快,文武百官都松了一口气的当儿,杨帝却犹如晴天霹雳一般,丢下一句敕令:

    “再次出师高丽,准备第二次征辽。”

    去年秋,杨帝听到宇文述败战的消息后,出乎意外地,居然二话不说就撤兵了,原来他根本打算在今年再出征一次,果然标帝还是不服输。敕令犹如旱天暴雷,大臣们听后哑口无言,面面相觑。上次的征辽一百三十多万的将士远离故乡,战死了三十多万人,却未达到征服高丽的目的,造成民众疲惫、经济衰退、治安恶化、民不聊生,本该谈到了加强治理内政,发展生产的时候了,却偏偏在这个时候,又要去打仗。

    在沉默气氛中,一位年迈的老臣起身说话。他是在上次征辽战役中担当殿军重任的薛世雄,他不是以将军的身份发言,而是以正议大夫的身份简简单单说了几句。

    “抓只小老鼠,不必用大的弓箭,杀鸡何需用牛刀,请陛下斟酌。”

    文武百官一听,呼吸都要停了,因为以杨帝的个性而言,万一惹怒了他,薛老将的人头就要落地了。不过,这次杨帝没有跳起来大吼,而只是淡淡地说:

    “朕的个性、不喜欢人上谏多口。一

    文武百官这时都想要糟,因为杨帝等于又是在玩“我讨厌听人说教!”这一套了,大家都想起老宰相高颀的前例,薛世雄也是心里七上八下,准备“从容赴义”了。可是,似乎是由于在下一次征辽之役还有用得到他的地方,汤帝放了他一马。

    薛世雄无可奈何地被授予右侯卫将军待命出征。被贬去官职的字文述再次被封为许国公从军。折冲郎将沈光,将率领称作“骁果”的志愿兵精锐部队出阵,花木兰、贺廷玉跟随他一起出战。

    正当数十万大军准备在三月进行第二次征辽时候,发生了意外的事件,而使远征高丽的计划告终。

    大臣杨素的遗子,被称作“项羽再世”的猛将杨玄感发动兵变“杨玄感之乱”震撼了隋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