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绘图今古奇观_第七十八卷两纳聘方成秦与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八卷两纳聘方成秦与晋 (第4/6页)

见绿鬟在屏边暗暗把手一招,珠川便托故起身,走到屏后。瑶姿附耳低言道:“如此如此。”说了两遍。珠川牢牢记着,转身出来,对何自新道:

    “小女正为能读不能解,只毛诗上有几桩疑惑处,敢烦先生解一解。”何自新问那几桩,珠川道:“‘二南’何以无周、召之言,‘邶’、‘-’何以列《卫风》之外,《风》何以黜楚而存秦,鲁何以无《风》而有《颂》,《黍离》何以不登于变《雅》,《商颂》何以不名为《宋风》。先生必明其义,幸赐教之。”何自新思量半晌,无言可对,勉强支吾道:“做举业的不消解到这个田地。”珠川又道:“小女常说,四书中最易解的莫如《孟子》,却只第一句见梁惠王,便解说不出了。”何自新笑道:“这有何难解?”珠川道:“小女说,即云不见诸侯,何故又见梁惠王?”何自新面红语塞。珠川见他局促,且只把酒来斟劝。原来那何自新因闻媒婆夸奖随小姐文才,故有意把话来盘问员外,那知反被小姐难倒了。当下见不是头,即起身告辞。珠川送别了他,回进内室。瑶姿笑道:“此人经书也不晓得,说甚名士?”珠川道:“他既没才学,如何中了举人?”瑶姿叹道:“考试无常,虚名难信,大抵如斯。”正是:

    盗名欺世,装乔做势。

    一经考问,胸无半字。

    自此瑶姿常与侍儿绿鬟笑话那何自新,说道:“母舅但慕其虚名,那知他这般有名无实。”忽一日,接到郗公书信一封,并寄到双鱼-一枚。珠川与瑶姿展书看时,上写道:

    前承以姻事见托,今弟已为姊丈觅得一快婿,即弟向日所言何郎。弟今亲炙其人,亲读其文,可谓名下无虚士。以此配我甥女,真不愧双玉矣。谨先将聘物驰报,余容归时晤悉。

    瑶姿看毕大惊失色,对父亲道:“母舅是有眼力的,如何这等草率?百年大事,岂可徒信虚名?”珠川道:“书上说亲读其文,或者此人貌陋口讷,胸中却有文才。”瑶姿道:“经书不解之人,安得有文才?其文一定是假的。母舅被他哄了。”

    说罢,潸然泪下。珠川见女儿心中不愿,便修书一封,璧还原聘。即着来人速赴临安,回复郗公去了。

    且说何嗣薪自在临安别过郗公,即密至富阳城中,寻访到随家门首,早见一个长须老者,方巾阔服,背后从人跟着,走入门去。听得门上人说道:“员外回来了。”嗣薪想道:“随员外我倒见了,只是小姐如何得见?”正踌躇间,只见邻家一个小儿,望着随家侧边一条小巷内走,口中说道:“我到随家后花园里闲耍去。”那邻家的妇人吩咐道:“他家今日有内眷们在园中游玩,你去不可罗唣。”嗣薪听了,想道:“这个有些机会。”便随着那小儿,一径闯入园中,东张西望。忽听得远远地有女郎笑语之声。嗣薪慌忙伏在花陰深处,偷眼瞧看。

    只见一个青衣小婢,把手向后招着,叫道:“小姐这里来。”随后见一女郎走来,年可十五六岁。你道他怎生模样?

    傅粉过浓,涂脂太厚。姿色既非美丽,体态亦甚平常。扑蝶打莺,难言庄重。穿花折柳,殊欠幽闲。乱蹴弓鞋,有何急事?频摇绔扇,岂是暑天?侍婢屡呼,怕不似枝吟黄鸟千般媚。云鬟数整,比不得髻挽巫山一片青。

    原来那小姐不是瑶姿,乃郗公之女娇枝。那日来探望随家表姊,取便从后园而入,故此园门大开。瑶姿接着,便陪他在花园中闲步。却因员外呼唤,偶然入内。娇枝自与小婢采花扑蝶闲耍。不期被嗣薪窥见,竟错认是瑶姿小姐。

    当下娇枝闲耍一回,携着小婢自进去了。嗣薪偷看多时,大失所望。想道:“有才的必有雅致。这般光景,恐内才也未必佳。我被郗老误了也。”又想道:“或者是瑶姿小姐的姊妹,不就是瑶姿也未可知。”正在疑虑,只见那青衣小婢,从花陰里奔将来,见了嗣薪,惊问道:“你曾拾得一只花簪么?”嗣薪道:“甚么花簪?”小婢道:“我小姐失了头上花簪,想因折花被花枝摘落了。你这人是那里来的?若拾得簪儿,可还了我。”嗣薪道:“我不曾见甚花簪。”小婢听说,回身便走。嗣薪赶上,低声问道:“我问你,你家小姐可叫做瑶姿么?”小婢一头走,一头应道:“正是娇枝小姐。”嗣薪又问道:“瑶姿小姐可是会做诗的么?”小婢遥应道:“娇枝小姐只略识几个字,那里会做诗?”嗣薪听罢,十分愁闷,怏怏走出园门。即日离了富阳城,仍回临安旧寓。心中甚怨郗公见欺,一时做差了事。正是:

    媒妁原不错,两边都认差。

    只因名字混,弄得眼儿花。

    却说郗公在灵隐寺寓中,闻嗣薪已回旧寓,却不见他过来相会。正想要去问他,忽然接得随员外书信一封,并送还原来聘物。郗公见聊物送还,心里大疑,忙拆书观看,书上写道:

    接来教,极荷厚爱。但老舅所言何郎,弟近日曾会过。观其人物,聆其谈吐,窃以为有名无实,不足当坦腹之选。小女颇非笑之。此系百年大事,未可造次。望老舅更为裁酌。原聘谨璧还,幸照入不尽。

    郗公看罢,吃了一惊,道:“这般一个快婿,如何还不中意?

    我既受了他聘,怎好又去还他?”心中懊恼,自己埋怨道:

    “这原是我差。不是我的女儿,原不该乔做主张。”沉吟了半晌,只得去请原媒僧官来,把这话告诉他。僧官道:“便是何相公,两日也不瞅不睬,好像有甚不乐的光景,不知何故?大约婚姻须要两愿。老翁要还他的聘物,若难于启齿,待小僧陪去,代为宛转,何如?”郗公道:“如此甚好。”便袖了双鱼-,同着僧官,来到嗣薪寓中,相见了,动问道:“足下可曾回乡?怎生来得恁快?”嗣薪道:“未曾返舍,只到富阳城中去走了一遭。”郗公道:“尊驾到富阳,曾见过家姊丈么?”嗣薪道:“曾见来。”郗公道:“既见过家姊丈,这头姻事足下以为何如?”嗣薪沉吟道:“婚姻大事,原非仓卒可定。”郗公道:

    “老夫有句不识进退的话,不好说得…”僧官便从旁代说道:

    “近日随老员外有书来,说他家止有一女,要在本处择婿,不愿与远客联姻,谨将原聘璧还在此。郗老爷一时主过了婚,不便反悔,故事在两难。”嗣薪欣然笑道:“这也何难,竟将原聘见还便了。”郗公听说,便向袖中取出双鱼-来,递与嗣薪道:“不是老夫孟狼,只因家姊丈主意不定,前后语言不合,以致老夫失信于足下。”嗣薪接了聘物,便也把金凤钗取出,送还郗公。正是:

    鱼-送还来,凤钗仍璧去。

    和尚做媒人,到底不吉利。

    郗公自解了这头姻事,闷闷不乐。想道:“不知珠川怎生见了何郎,便要璧还聘物?又不知何郎怎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