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部寓意罪孽.3 (第6/6页)
哭声。孩娃的肩上,挎了一个手缝书包,天元从中取出一本,是小学第五册语文。翻开一看,原来和那边的书本大致一样,只多了几则寓言故事。打开书本第九十一面,有则寓言叫《人的诞生》,仔细读了一遍,和那边关于人的起源说法,有天壤之别,大不一样。大意是说,人是由动物转化而来,山老虎是动物之王。所以由山虎转化为狐狸,由狐狸转化为豹子,由豹子转化为狗和猫,最终才成为其人。说转化为狐狸,是为了吸取狐狸的智慧。转化为豹子,是为了吸取豹子的勇敢。转化为狗,是为了吸取狗的忠诚。转化为猫,是为了吸取猫对真假、丑恶之辨别能力。从而,人就有了一切之美德,就最终成了人。寓言的最后,说山梁上人们最早的祖先由此而来,因此祖先就取名叫山虎。天元觉得这寓言居然同《欢乐家园》有着暗连,惊奇十分,又觉荒唐可笑,就把书本递给了娅梅。娅梅正看时,大门口突然响起了惊天动地的鞭炮、唢呐,和孩娃们叫嚷的新娘子来了的高呼。接下,从门外进来了婚礼大司仪,他左肩右携,套一个一作宽的红绸布圈儿,很像那边人世的广告小姐或什么礼宾人物。他进来不由分说,把强强拉到一边,把强强的奶奶按在院子正椅上,说这是上祖之位,把娅梅和天元按在老人面前,稍低一些的位上,说这是父母之位。然后对着满院的人唤: “新娘子马上就到,各位都按我说的准备——” 娅梅总觉得这司仪有些面熟。天元趴在她的耳朵上说。这是张家营老村长的哥,因为爱吃狗rou,几年前得了狂犬病,就到了这边。于是,娅梅想起了她在张家营时,那个开药店的医生。想起了年轻时死在白果树山监狱的狐狸,想起了十年前死去的家父,想起了几个月前一出世便死了的又一个儿子。这时候稍稍有些悲哀,也有些庆幸,没想到都还可以见到他们。回身问端坐的婆婆,说你到这边早些,见没见过狐狸?婆婆说没有见过,怕狐狸早回省会去了。说那边的人已经到了这边,各回各的老家里去,同村的还是同村,同乡的还是同乡。正这样悄声说对,大门口鞭炮轰鸣,人声鼎沸,热闹得无以形容。 原来新娘子到了。 和娅梅嫁往张家营时一样,新娘子被搀下八人抬轿,进行了一系列过门槛、跳火盆、踩红布、丢饺子、抓红枣、嘴吐枣籽,一拜天神,二拜奶奶、父母,夫妻交拜,跪入洞房等仪式,最后开始了婚宴的大吃大喝。 如此整整三天三夜热闹不息,方兴未艾,整个村庄都为又一桩婚事庆典恭贺。单各家送的礼品,如红布、衣裳、枕头、被面、单子等等,一些乡土社会礼俗上常见的东西,整整码满一个屋子。直到七天之后,这如火如茶。大轰大嗡的热闹才算减弱。该下地的下地走了,该读书的上学去了,该忙家务的在家里手脚不停。到了这时候,人们才想到因为手忙脚乱,却忘记了黄的吃喝。跪到狗窝一看,黄一到这边,腿也好了,眼也明了,窝边的槽里,有吃不完的婚宴酒菜,说起来它倒精神得不错。 随着春去秋来,荏苒的光阴,日子流水般地淌失。吃饭时候,儿媳妇将烧好的饭菜端到桌上。吃完了饭,天元和强强下田去了。儿媳收拾一应家务杂事,婆婆有一搭无一搭地做些针线。娅梅无事可做,就到山梁上随便走走,回忆一些过去的往事,去看望一些过去的旧地熟人,也帮天元和强强干些可干可不干的农活。这样到了来年之春,眼见得儿媳的肚子一日挺似一日。再到夏末时候,儿媳就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小子。她也就终于做了奶奶、天元做了爷爷,不消说婆婆自然成了老奶。四世同堂的日子,风平狼静地朝前走去,一路上和和睦睦,沿途充满乡土社会的田园情调,使整个山梁上的村落百姓,都倍加关注,称羡不已。这叫虎子的孙儿,一日日爬在奶奶的背上长了起来。至两岁,天元开始教他认字读书,方三岁,已经熟背了那则动物之人源的寓言故事,实在是聪敏得十二分可以,满含了一家人未来的世纪之光。 110 事实上,人世间的天元还是走了,离开了张家营子,虽没同刘城的女人并肩同行,但还是随后几日走了。那一天日光姣好,村落里安安静静,满山遍野都是和暖与平淡。经营的人去了经营,下地的人踏进了田地,一世界都是乡土社会变化了的风光。立在村头,能看见男女的乡村青年手拉手地从梁上走过,偶尔也会有一个与都市人无二的亲吻。总之,张家营子里有乡土之气,有经营中数钱的唾液之气,更有粉红淡淡的女人的气息。娅梅站在数十年前台子地边的路道上,身后是当年知青屋那排瓦房的遗迹,宛如京华圆明园中的断壁一样横卧在人世天地之间。那时候天元就立在她的面前,提了他要离去的行李,说: “真没想到,” 娅梅苦淡地一笑,说: “走吧你” 天元立着没动: “你死心住在这儿?” 娅梅说: “我回来就是为了死在这儿,这儿黄土埋人,你走了我也死在这儿。”天元立了许久,日光混浊而又黄亮,把他的脸照成苍白之色。他想着洛阳那九都古城的繁华,想着在洛阳候他的刘城的女人,也想着从都市反朴归来的娅梅曾经是过结发夫妻,至尾,他的行李软弱无力地如陨星一样坠落在了他的脚下,他便坐在那行李上永无休止似的揪了揪自己参白的头发,还是毅然地走了。一步一步,身影由近而远,犹如秋天随风飘去的一零黄叶,终于就成为一点,消没在天地之中。娅梅本欲再往前面送上一程,最少送到梁上的路道,其结果却是不由自主地朝后退了几步,瘦肩坚坚实实地倚凝在了将倒未倒的那知青屋的土墙上。其时,一个人世,都是混杂的黄色日光。 1992年7月初稿子开封 1993年7月改定于郑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