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_第五章欧亚大陆与中国的地缘环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欧亚大陆与中国的地缘环境 (第2/10页)

中国不可能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的加工出口产品,今后必须保持高质量增长,勇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亚洲的人口大国很多。这是因为亚洲有较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此外,引进了高产作物品种,例如,中国在明末和清朝期间人口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从南美传入了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这些作物可以比种植水稻、小麦养活更多的人。然后经历了农业革命以及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的显著改善。但是,亚洲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起步晚,长期保留了农业社会的高生育习惯。人口在这个时间差内大量繁殖。有利人口增加的因素是从欧洲传播来的,因此,亚洲人口众多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即使如此,亚洲的人口密度也并不比欧洲大。例如,中国的人口大约是英国的22倍,而面积却是英国的40倍。即使考虑到中国有很大的沙漠和高原,不适合人类居住,那么,去掉1/3面积,假设那里没有一个人,中国的可居住面积仍是英国的27倍,人口密度仍低于英国。英国的人口密度比德国、法国、意大利都高出一截。在欧洲,人口密度较低的是相对不发达的东欧。

    与发达的邻国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密度也不算高。中国的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即使减少1/3的面积,中国的人口密度也远远低于日本。虽然中国许多地方的自然条件更恶劣一些,但英国和日本也都有很多不适宜居住的荒原和山地,它们的人口也都相对集中在某几大块区域。此外,发达国家有较好的绿化,为此要占去大片的土地。所以,以2/3的中国面积与这两个国家的整个面积做比较的方法是不公平,只是为了从另外的角度证明中国的人口密度并没有大到阻碍发展的程度。我们必须知道,在经济起飞之前,对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勤劳的、廉价的、受教育较少的劳动力,只有他们才能在全球分工中找到(被找到)位置。这一现象在中国最为突出。到目前为止,庞大的人口促进了——而不是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人口而言,妨碍中国今后发展的问题是人口素质,而非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与教育水平和财富的分配方式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官方对教育投资的欠缺和分配不均是人口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教育和财富分配是官方必须承担的责任,不应该推卸给百姓,百姓也无力承担。这个道理对亚洲其他人口大国也同样适用。

    亚洲的“大国”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指人口和面积的大国,如中国、印度。它们的国际地位主要依靠人口和面积带来的规模优势,还没有进入以技术引领发展的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甚至很低。其二是指既有人口或面积优势,又有先进科技的国家,这样的亚洲国家目前只有日本一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的科学技术仍然缺少一些创造性,大多是精致的模仿和局部的改进。这是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主要原因之一。俄国算是小半个亚洲国家,也只是军工较为先进。所以,缺少科学和技术的创造力是亚洲所有国家的致命弱点。

    在这四大组成部分中没有美国——它不是欧亚大陆国家。但是,美国在俄国之外的三大部分中都有很大影响。美国在大陆上没有永久的立足之地,它将是维持欧亚大陆均势的秤砣。美国在亚洲大量驻军,在每个角落里都有军事基地。美国占领着两个亚洲国家(阿富汗、伊拉克),半占领着另外两个亚洲国家(日本、韩国)。美国还是亚洲许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总而言之,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比所有亚洲国家还要显著。所以,亚洲至少有五个大国在相互竞争。这种复杂的态势使得亚洲的未来存在很大的变数。米德认为:

    亚洲的“三大”——中国、印度和日本——大致保持均势。其中任何两国都在经济和军事上强大到足以防止第三国称霸该地区。印度和日本可以取得对中国的均势。中国和日本可以取得对印度的均势。而日本称霸太平洋的梦想在1945年破灭。由于美国也准备保护亚洲的均势,中国,或其他任何国家,似乎不可能浪费时间和金钱来设法打破均势。《洛杉矶时报》,2007年10月14日。

    其实,亚洲现在不存在均势,而是美国一超独大。与其说美国“保护亚洲的均势”倒不如说美国在亚洲实行霸权。如果亚洲有均势,美国就不会有机会入侵伊拉克。米德认为,中国现在不可能,或许永远也不可能建设一个可以战胜美国、印度和日本三国军力总和的武装力量。米德的这篇文章是对亚洲局势的一个精彩分析。共同发展的亚洲杜绝了其中任何一国独大,从而产生称霸亚洲的念头。但在另一方面,群雄并起的亚洲也未必就是安宁的。

    同时,米德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亚洲太大,地理太复杂,每个大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足够强大之后,称霸也不太可能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首选。除了“称霸”之外,在中国先秦时代留下的国际关系遗产中,还有“称王”在顺序上排在“称霸”之前。在中国古人看来,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战略上“称霸”是较低等级的行为。亚洲不需要霸主,也难以接受霸主。

    日本不是世界大国,却是亚洲大国,是中国的近邻。在讨论中国的地缘环境时不可能避开日本。从中国的角度看,俄、日、印三个亚洲大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和中国有漫长的边界线,或在陆地或在海洋。它们把中国包围在中间,使中国成为亚洲的“中国”因此,中国面临的地缘环境在四个亚洲大国中最为局促。俄国与中国和日本相邻,俄日双方有领土争端(“北方四岛”问题);印度在地理上相对孤立,与俄、日都不相邻——在陆地上与俄国隔着巴基斯坦和中亚国家,在海洋上与日本隔着马六甲海峡和中国以东的海域。因此,印度与俄国、日本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最小,与中国的冲突最大。俄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它的欧洲部分,即使在空中交通发达的今天,也可以说距离东亚很远。在国力变得非常强大之前,俄国不会有很多余暇东顾。俄国和中国之间已经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两国在海上不相邻,又都面临着类似的国内问题和国际压力,因此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利益冲突。中国与印度、日本分别有陆地和海洋争端。印度对中国有许多不满和怨恨,日本则对中国非常警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