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美国与美洲人的美洲 (第8/11页)
们的解释是唯一的解释;我们所能学到的仅限于他们认为我们需要了解的。艾伦?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110页,译林出版社,2007年。 布鲁姆是德国第一代移民列奥?斯特劳斯的弟子。斯特劳斯、汉斯?摩根索、亨利?基辛格都是德国移民,也都是在德国受到迫害的犹太人。他们奠定了美国现在政治思想和外交思想的基本框架。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美国战后的国际政治是欧洲的、德意志的模式,至少是受到德国的极大影响。像莱茵霍尔德?尼布尔、沃尔特?李普曼是德国移民的后裔,其中尼布尔是第二代移民。这些塑造二战之后美国外交思想的人,都有深厚的德意志知识储备。虽然美国早期的建国之父们非常蔑视欧洲的国家间政治之术,他们的国家最后还是向欧洲看齐了。 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大都集中在美国。大学不仅提供高等教育,还制造思想与科学。美国有发达的科技以及与之相应的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反映美国竞争力的不是鞋子、服装等产品,也不是汽车这一类许多国家都可以生产的产品,而是波音飞机、航天飞船。飞机的买主是航空公司,航天飞船不供出口。这些生产商同时也制造世界上最有威力的武器。可口可乐、麦当劳等日常消费品不需要现代技术,却能够畅销全世界,它们实际上是美国的营销和软力量的产物。这些产品广告与美国的体育和流行文化密不可分,虽然现在多了一些本土化的明星。 尽管有许多优势,美国硬力量的两大支柱是军队和金融。生产线需要的劳动力较多,而技术较低,因此更适合欠发达的国家。在生产线上,发达国家受过良好教育、收入较高的劳动力是一个负担。即使更好的管理、更高的效率也不能弥补其劣势,因为贫富国家的差距太大了。欠发达国家则能够轻易地通过更低的工资、更长时间的劳动来弥补较低的效率。这是生产线与瑞士手表、意大利皮鞋、法国香水之类的制造业不同的地方,发达国家很难保持竞争力优势。 美国的这个制度与英国当年的类似。英国殖民扩张以商人和传教士为先导,以军队为后盾。因为前两者中有很多流氓恶棍,所以英国的战争借口也常常是讹诈式的,显得非常流氓与恶棍。总而言之,英国是为了获取利益,而不太在乎它得到的利益是否符合一般道德。英国国内确实总有道德的呼声,真诚的,却经常是微弱的,不足以阻止无赖行为和强盗行为,却可以显出英国是多么的讲究道德。这就使得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伪善化。美国也在走这条路。 由于发达国家的比较劣势,制造业商人不能成为扩张的先锋。如果把美国的金融业比作农业,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就是鸦片——有一些用处,但风险很高,很少受到监控。这些衍生品侵入到世界各个地方,美国自己也不能幸免。2008年的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扩展到全世界。美国损失的不仅是美元,还有金融业的信誉——这是致命的伤害。当扩张先锋受到抵制的时候,就该军队出场了。鸦片战争时的英国就是这个路子。美国大概不会进攻出售美元的国家,它会选择一个又软又少争议的柿子。战争不能振兴美元,却可能敲山震虎,向全世界展示美国的力量,恢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战争总是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提供产品需求和就业机会。 在2003年之后的两三年内,关于帝国的讨论在美国甚嚣尘上。在2003年,美国的一家期刊写到:“仅仅在几年前,使用这个词(帝国)来描述美国将会自动给你贴上左翼成员的标签。今天,政治色谱从左到右的作者们都在用这个词。”TheNation,byAnatolLieven,July,07,2003?而右翼作家更是肆无忌惮,如《华尔街日报》。不到一年,另一家美国期刊做出了回应。2004年4月20日,《时代》周刊出版了一期特刊,列出了它评选出的全球100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从政界、娱乐界到学术界都有。其中一位叫尼尔?弗格森,入选的理由是他的一本书:《帝国》(2003)。这位年轻的教授是英国人,当时在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金融史,名气大涨后去了哈佛大学。弗格森写《帝国》是为了配合英国的一部电视系列片,为大英帝国的“自由帝国主义”辩护,并声称美国已经是一个帝国。正如《时代》周刊所说“时机就是一切。”这本书生逢其时,立即在英国成为畅销书。当《帝国》出版时,帝国主义已经在美国知识界回潮。这本书在书店上架时,正赶上美军进入巴格达,于是立刻获得成功。此后,有影响力的弗格森怂恿美国成为一个帝国——他的祖国英国已经不再有这个希望了。911袭击之后的美国气壮如牛,很有希望成为帝国,国内的许多学者也支持这个目标。在《外交》2004年3-4月刊的一篇书评中,约翰?艾肯伯里说:“美国现在正处在自由传统和帝国传统的斗争之中,两种冲动都深深植根于美国人民之中。”他在这篇评论中提到了六本论述美帝国的书,全部在2003-2004年之间出版。这六本书不包括弗格森的《帝国》,但有他的一本新书:《巨人:美国的帝国代价》。财政是美国这个巨人的一只泥足,军事入侵和虐待囚犯引发的道德危机可以算作是另外一只泥足。 世事无常。仅仅两三年后,喧嚣一时的“帝国”热就消退了。主要原因是小布什政府的好战政策遭遇挫折。美国的财政状况也不佳,这一点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得到证明。随着形势的变化,哈佛教授弗格森也为之一变。他提出了“中美国”(Chinamerica)的概念,这个提法以中美两国的互补性为前提:中国生产,美国消费;中国储蓄,美国消费。这个前提是不牢靠的,他也认识到这一点。弗格森呼吁召开G2首脑会议,比布热津斯基提出的中美G2还要早一些。但是,两国的软、硬力量相差实在太大。2009年,弗格森又有一变。他的新研究项目是“探讨西方文明在21世纪的衰落”德国《世界报》2009年6月26日。转引自《参考消息》6月30日。与其说西方文明衰落,倒不如说是传播得更广泛了。因为广泛,所以特征和优势都不突出了。金融危机初期,中美两国此长彼消的态势比较明显。但中国面临的挑战还在后面,真正启动国内消费必须涉及经济以外的改革。 g?近20年来的中美关系 中国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但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有可能最接近美国实力的国家。所以,美国最有可能把中国当作它的敌人。这与中国的意图无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