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中国的天然边界 (第7/19页)
。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在清军大炮的轰击下,准噶尔军在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地方溃败。第二年,康熙准备亲征到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那里是准噶尔的本土。噶尔丹在这时死去。他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1697-1727在位)继续领导准噶尔帝国与清对抗。1754年,西蒙古的几个首领向乾隆帝投降。直到这个时候,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中的巨大影响才告结束。在征服准噶尔之后,清政府采用汉唐的做法,在新疆实行军屯,还把各族人移居到天山北部,开垦土地。在1808年,乌鲁木齐各县的民户农田数量上升到1775年的10倍。《剑桥中国晚清史》上,70-73页。 宋以后的三个王朝中,有两个(元、清)的建立者来自北方。北方民族建立正统王朝,这种情况在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之前的北魏只占据了半壁江山。这表明至少在军事训练上和尚武精神上,中原已经衰败了。朱元璋赶走了蒙古人,永乐皇帝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但是明朝一直受到瓦剌蒙古人的威胁。秦修长城1500年以后,明大规模重修长城。汉唐都没有长城。当年,有大臣劝唐太宗修长城防突厥,但太宗决定采取攻势,并很快消除了突厥的威胁。1449年,明英宗在宣府(今河北宣化)的土木堡被蒙古人抓走,50万大军被击溃(土木堡离白登山并不远,围困土木堡的瓦剌蒙古骑兵经过大同回到草原)。明朝最终亡于来自东北的满洲人。对于清朝,主要的威胁仍来自北方,虽然他们把内、外蒙古都正式纳入中国版图。除了以前的游牧民族外,又增添了从西伯利亚来的俄罗斯人、从朝鲜半岛登陆而来的日本人。他们的第一个侵略目标就是满洲人的故乡。 俄国人早就在觊觎中国的东北。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派人考察黑龙江流域。大约在1849年,他以一个地缘政治学家的口吻说:“谁掌握了黑龙江口,谁将占有西伯利亚,至少可以远至贝加尔湖”;同时,他还警告说,如果英国人夺取了黑龙江河口和库页岛,俄国就将失去整个东西伯利亚。纳罗契尼茨基:《殖民政策》,第117页。转引自《剑桥中国晚清史》上,366页。当时英国、法国和美国在远东都有舰队,并曾在黑龙江河口之外徘徊。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英法舰队还曾试图在河口以北登陆,攻击俄国。到了1858和1860年,俄国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玩弄外交手段,威逼清廷,夺走了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库页岛)的中国领土,进而图谋更南的土地。 中原向北方扩张的障碍是寒冷、草原和沙漠。拉铁摩尔说:“拒绝汉人的主要环境是草原,草原社会是抵抗中国社会的最坚决的组织。”《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179页。西方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事例。欧洲强国曾两次全面入侵俄国,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军队在欧洲横扫千军,却都在俄国被严寒和大草原打败,一溃而不可收拾。详细论来,这两位欧洲枭雄的失败还有别的原因,比如,俄军(苏军)的英勇抵抗,等等。严寒和广阔是俄国最强大的天然盟友,战争的转机都是在寒冬来临之后出现。在苏芬战争(1939年11月-1940年3月)之初,入侵的苏联军队被弱小的芬兰打败,除了斯大林的大清洗严重削弱了苏军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芬兰人同样了解严寒与冰雪,并在战争中充分利用。这场苏芬之战也被称为“冬战”可以对比苏芬战争和诺门罕战役,诺门罕战役(苏联方面称哈勒欣)是在同一年略早一些时候发生的。1939年5月,日本和苏联军队在中蒙边界冲突。在苏联坦克和航空兵的协同打击下,日本的关东军大败。日本从此改变主意,转而南侵。 从秦到清朝中期,对中国的威胁来自北方。中国的统治者也来自北方。这一局势只有几个程度有限的例外。(1)明朝朱元璋崛起于江淮之间,在南京(应天府)建都,北上推翻了蒙古人的元朝。后来威胁明朝的是西蒙古。明成祖时把首都迁到北京,重修长城防备蒙古骑兵。明代在南京正式建都的时间只有53年。(2)清朝晚期的太平天国在广西起兵,从广西打到南京,但继续北伐就很乏力,最后被围困在南京消灭。虽然对清廷造成极大的威胁,太平天国没有能够取得全国政权,历时也不长,只能算是扩大版的地方叛乱。(3)国民党从广东出发北伐,夺取了全国政权。不过,虽然号称中央政府,国民党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有效的统治。许多地方军阀不听中央号令,自行其是。另外,当时中国国土上有强大的外国军事力量存在,特别是日本。国民党北伐成功有苏联的支持以及另一些列强的默许。(4)共产党最主要的一支军事力量崛起于江西一带,其军事领导人大多是南方人。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共产党成为北方的割据势力。抗战结束后,在苏联的帮助下,共产党在东北建立起根据地,然后从东北向南席卷全国,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把国民党打到了台湾。共产党统一全国的地理路线和清朝的非常接近。 b?南方的险阻:群山和瘟疫 北方的军事压力一直主导着中原王朝的对外关系和军事结构。苗、越等族群的众多南方部落是次要的挑战。南方多山地丘陵,水网密布,多是彼此相对封闭的农业区。这从南方方言数量之多、差异之大就可以看出来。在出现饥荒的时候,受灾面积也没有北方大,饥民的数量和流动性都比北方小(在近代,迫于人口压力,南方沿海的居民多向东南亚移民,他们漂洋过海,向海外转移压力)。在北方,流民一直是一个问题,一些王朝就是被流民削弱、推翻的。因此,多山的南方不可能像大草原那样产生地域辽阔的帝国。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注意到南北人士的性格差异。他说:“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中庸》。清朝时,赵翼注意到南北用兵结果的差异。他说:“有明中叶,战功固不足言,然南北更有迥异者。大率用兵于南则易于荡扫,用兵于北则仅足支御。”赵翼把原因归于南北不同的风土:“可知北强南弱,风土使然,固非南剿者皆良将,北拒者尽庸将也。”赵翼:《廿二史劄记》下,卷三十四之《明中叶南北用兵强弱不同》,622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在“风土”的因素中“土”是关键,因为“土地”决定“民风”在18世纪的欧洲启蒙时代,人们尤其相信这一点。例如,孟德斯鸠(1689-1755)在《论法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