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_第七章欧洲和俄国:西与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欧洲和俄国:西与北 (第7/10页)

在众多充满戒意乃至敌意国家的环伺之中,如果俄国不能重新振兴,就有可能继续分裂。俄国已经渡过了苏联解体后的最困难时期,它必须表现出某种强硬,也有了这样做的一些能力。2007年,俄国的战略轰炸机恢复了冷战时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例行巡航,主要目标是美国的关岛军事基地和英国。这样,俄国以挑战(或应战,取决于观察者的方位)西方来确立自己的特性和地位。这种行为看似主动,却是完全被动的。美英不为之所动。

    在西方碰上了幕墙之后,俄国只有转向其他方向。它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一展手脚:南方和东方。南方是破碎的边缘地带,有阿富汗、车臣等地的穆斯林战友。南方也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围堵苏联的防线。无论在南方发展如何,当俄国行有余力之时,必将更多地向东方用力。不过,俄国在东方也不容易。首先是距离太遥远,俄国发展远东地区的计划不太容易奏效,尤其在不与东亚其他国家合作的时候。而东亚其他国家在俄国远东地区的影响,正是莫斯科想要避免的。东方有中国和日本两个大国。日本还是美国的军事盟国。如果俄国试图拉拢日本,必将引起中国的猜疑,增加与中国的摩擦。两个欧亚大国彼此消耗是西方所乐见的,却是中俄都应该避免的。“祸水东引”的政策在二战前已经有了先例,今后几十年未必不会重演。

    俄国注定是一个孤独的国家。以俄国之大,俄国只能成为一个单独力量。当初,普京上台不久,曾向欧洲示好,表示愿意加入欧盟。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评价说:这就像一头熊跳进浴缸,不仅洗不成澡,而且还会把洗澡水都排挤出来。欧洲这个浴缸再大也容不下俄国,普京后来还提议让俄国加入北约。而北约正是为了遏制苏联而建立的军事同盟。这些提议很可能是权宜之计,或者是示好的姿态,没有实质内容。总的趋势是,双方的关系越来越不友好了。北约东扩、颜色革命、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计划都是为了制约俄国。2008年8月,俄国与格鲁吉亚的短暂冲突,结束了俄国与西方之间发展亲密关系的可能。

    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极其重要,中国在近代史上饱受侵略和欺凌,尤其需要建设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仅有强大的军队还不足以赢得世人的尊重,也不足以给本国国民带来幸福——沙皇俄国和苏联就是一例。俄罗斯文化中最杰出的人物大都受到当权者的迫害,或者是制度的反对者。可以说,俄国的当权者总是和自己的文明相对立。在俄罗斯文明开始昌盛以来的200年间,这种情形没有改变。俄罗斯文明的精华是在与专制制度对抗中产生的。俄罗斯的统治者以坐牢、流放和死刑为对付手段,却从来没有驯服过知识分子,这与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因为在民众的蒙昧中反对强大的专制制度,俄罗斯的知识分子生活在理想或梦想之中,他们没有现实生活。所以,尼古拉?别尔嘉耶夫在1946年写道:“知识分子在我们这里不可能生活在现在,他们是生活于未来,有时则生活于过去。”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25页,三联书店,1996年。因为没有辉煌的俄罗斯文明的支撑,沙皇和苏联拥有庞大的军队,却只能算是第二流国家。

    俄国缺少地缘文化优势,阻碍它再次成为超级大国。俄国早失去了它在冷战时期的号召力。那时,苏联作为东方阵营的老大哥,打着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旗帜,有一批国家跟随在它的后面,使它有可能与美国抗衡。在共产主义之后,俄国无法找到在国际上凝聚人心的替代品。虽然有一些斯拉夫人倾向俄国,但在俄罗斯人之外,并没有一个俄罗斯传统文化圈,俄国也无令人仰慕的传统。俄罗斯的文学、音乐、绘画都有顶峰之作,尤其是文学。但那大多是苦难的文化。音乐和绘画多悲伤和痛苦,如果说这多少反映了北方民族的忧郁气质,那么,从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到索尔仁尼琴(1918-2008),文学的灿烂却直接或间接反映了政治的黑暗、民族的苦难。而且,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这种黑暗和灾难并没有减少。因此,俄罗斯文化令人赞叹不已,却不具备凝聚力。东欧人认为他们的文化高于俄罗斯文化,对之并不倾心仰慕。而西欧人更把俄国看做是野蛮落后的东方,总是用疑惑的眼光打量它。

    除了缺少地缘文化优势之外,俄国还有一个与日本类似的困境:文化归属。在东方人看来,俄罗斯是典型的西方人和西方文化:他们是白种人,较早地拥有坚船利炮,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吃饭时使用刀叉、碟子;而西方人则认为俄国有浓重的东方色彩,继承了蒙古(鞑靼)文化,信仰基督教的异端——东正教。如果说日本人是自我放逐到西方文化圈内,而俄罗斯人则是受到两方面的排斥。其实,不管其源头来自何方,这两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灿烂文化,但似乎还不足以使它们拥有明确的身份和足够的自信。布热津斯基断言,俄国的“欧洲色彩将不可避免地减弱,而日趋更加亚洲化”这不仅是地缘政治预言,更含有文化的判断。俄国或许离欧洲越来越远。欧洲也不会费力去接受它。亚洲会接受一个日趋亚洲化的俄国吗?大概不会,甚至不会相信俄国能够亚洲化。俄国太大,以至没有一方能够放心地接受它,或有能力容纳它。俄国人的自尊心也不允许他们投靠到任何一方。那么,俄国只能依靠自身力量重新崛起——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在此之前,俄国将继续被边缘化。

    如果把一个多民族国家比作跨国公司,那么,它们最明显的相似之处是(或应该是),在不景气的时候出售非主营业务,甩掉亏损的子公司,重组剩下的主业。在事业发达的时候向外扩张,兼并。这一点,在俄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尤其是在中东欧。但俄国还有扩张的机会吗?

    地缘政治环境窘迫,地缘文化优势缺失——这些因素决定了俄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再次成为超级大国。

    c?俄国的人口问题

    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人口下降。冷战之后,俄国人口一直在下降,在2008年不到1?42亿。虽然在政府鼓励下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但据俄罗斯科学院的预测,这可能只是暂时的回升,到2050年,俄国人口可能会减少到1?1亿或更少。这样的人口规模很难在那时的世界体系中维持一个大国的地位,也不足以在它的广袤国土上保持适当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