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_第七章欧洲和俄国:西与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欧洲和俄国:西与北 (第6/10页)

和中国。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形成一个针对俄国的同盟,其中一些国家,如中国和伊朗,还和俄国保持一定程度的军事合作。但是,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对俄国产生了压力。这是因为俄国在历史上扩张太甚,树敌太多,有太多的受害者。它的边境线太长,而且在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上与所有邻国都不协调,彼此冲突不断。现在,实力对比出现了变化,俄国向内塌陷,固然要担心所有这些邻国以及美国的反扑,却找不到一个可靠的盟友,加强了它的防范心理。俄国人向来崇尚武力,经济不是他们的长项。他们能够建立一个军事帝国,却无力建设一个经济强国。因此,俄国不扩张领土就难以维持。目前看来,不能排除它继续解体的可能。实际上,俄国的势力范围一再收缩,影响力几乎被瓜分殆尽。大部分邻国可能都乐见俄国的进一步衰落,在它的衰落中有很大的利益,唯有伊朗和中国希望其衰落的速度不要太快,可以在近期内抵挡一下美国的锋芒。即,它们愿意暂时躲在俄国的背后。如果没有俄国这么一个大标靶,美国就有余力对其他一些国家更加嚣张。

    美国围堵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获得成功有一个简单的原因:这个庞大的集团几乎没有可以直达大洋的出海口,它的任何一条航道都受制于美国和它的盟友。在欧亚大陆的边缘,美国建立了几个反共条约组织(Seanto,Nato,Cento),可以有效地把苏联集团堵在大陆内部的心脏地带,从而防止共产主义在全球蔓延。因此,俄国有学者认为冷战是海权与陆权的对抗。虽然美国在朝鲜没有打赢,在越南打败了,但从保守的角度看,遏制政策是成功的。苏联留在了大陆。两大集团对抗持续到1990年代初,以苏联解体、西方阵营的胜利而告终。

    苏联入侵阿富汗,目的是企图打破边缘地带的封锁,获得暖水港湾。它最终以败退撤军而告终。这场战争不仅消耗了苏联的大量资源,而且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在2003年,美国不顾欧洲的盟国及俄国的反对,占领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继续从边缘地带向心脏地带挺进。美国现在仍在和一个衰落的俄国争夺势力范围,进一步挤压俄国的战略空间。

    高加索地区盛产石油,在地理上更接近俄国的腹地,也是北约向东发展的第一个落脚点,已经有了格鲁吉亚作为北约成员的候选国。俄国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那里,中亚五国次之。高加索地区可能是俄国的又一个阿富汗。当然,在制造损失的能力方面,高加索地区不能与阿富汗相比。但两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穆斯林、山地、独立运动、游击战,当然还有美国的支持。这里的人还有能力进入俄国发动恐怖袭击,比如在别斯兰的学校里。这是阿富汗游击队做不到的。在高加索地区,俄国的麻烦不限于车臣一地。在颜色革命之后,格鲁吉亚与俄国的矛盾激化。格鲁吉亚试图以武力解决领土问题,但挑衅失败了,俄国予以猛烈反击。这件事情说明,由外部势力cao纵的“民主”可能像极权一样坏,因为当选者长期生活在国外,不对他的选民负责。他只是那些外部cao纵者的利益代言人,可能还急于报答他的主人。本国选民对“民主”的过程和结果都无法控制。这种事情多发生在容易受到外部cao控的小国。

    格鲁吉亚正在谋求加入北约,并得到美国的支持。高加索地区曾经是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土耳其现在是北约的成员国,与高加索地区有着语言、文化和种族上的紧密联系,又有建立大土耳其的设想。因此,西方会保持在这一地区对俄国的挤压。格鲁吉亚的潘基西山谷是车臣叛军的基地。俄国今后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将继续缩小,而土耳其及其背后的北约的影响将继续扩大。土耳其最终没有允许美国从它的国土进攻伊拉克,但在战后多次进入伊拉克的领土打击库尔德人。它对主导整个突厥语世界的兴趣很大,尽管它的国力比较弱。这一片土地从土耳其开始,经南高加索,到中亚(除塔吉克斯坦,该国大多数居民说波斯语的一个方言),并到中国的新疆。这个地区也是布热津斯基所说的“世界巴尔干”的一部分。如果这一带出现机会,土耳其可能不会放弃加入干涉的机会。近年来,土耳其的伊斯兰宗教势力在上升。

    在过去100多年中,自亚洲远东国家逐渐强盛之后,俄(苏)就经常面临东西两线作战(或备战)的困境。俄国决定修建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输油管道,向日本提供原油,而不是通往中国。这条管道沿着中苏边界走了上千公里,最后通向日本。另一方面,日本将沿着这条管道从俄国上岸。这正是俄国的目的,为中国引进一个竞争对手。俄国游刃于两国之间,以免中国在东北亚坐大。俄国的远东地区是孤立的。俄国这条常山之蛇的中段在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以北,如果它的势力被进一步从这两个国家排挤出,俄国国土东西两端的联系就会受到威胁。由于在西和西南方向遭到北约的侵蚀,人口下降,俄国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东顾。

    美国、欧洲和邻国都不希望看到俄国再次称霸,俄国继续衰落符合几乎所有这些国家的利益。俄国三面受到挤压,只有北方的北冰洋暂时还算平静。其实,北约的战略是积极防御,不可能侵入到俄国的领土之内。市场比土地更重要,争土地只能是两败俱伤。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教训。俄国有核武器,有大纵深。现在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愚蠢到用武力侵犯俄国领土。

    当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时候,俄国领导人欢呼意识形态冲突的终结,盼望俄国和西方融为一体。西方世界的决策者却清醒得多。他们知道,地缘政治的竞争将取代意识形态的争斗。因此,在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之后,以华约为对手的北约却持续东扩。为了防范俄国,欧洲沿着俄国的边界筑起了一道“铁幕”、一面无形的“柏林墙”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把俄国隔在了另一边,并尽力把这道“幕墙”向俄国边界推进。这个时候,俄国正陷入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根本不可能对西方构成威胁。构建幕墙的行为表明了西方基于历史的对未来的远见:俄国不会成为西方的一部分;当它再次强大的时候,还会对西方形成威胁。

    因为这道幕墙,在可预见的未来,俄国在它的西方很难有所作为。但是,俄国是一个大帝国的孑遗,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并仍然保有一定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它不可能满足于偏安一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