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_第七章欧洲和俄国:西与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欧洲和俄国:西与北 (第3/10页)

功之后,他又受到民众的狂热欢呼。俾斯麦惯于cao纵民意,也是鄙视民意的,他认为他更知道他的国家需要什么。然而,在俾斯麦离任之后,德国的统治者常常讨好和屈从民意,煽动民意以在国际上达到某个目的,结果却往往把自己也欺骗了。日本是不知道制定战略,而德国则开始忽视战略。他们的错误异曲同工。

    在俾斯麦之后的德国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德国的高层军事领导人已不再需要克劳塞维茨。那种把战略看得高于一切的信仰,对新(20)世纪的德国人来说,重要的只是必须进行战争,必须采取行动。《剑桥插图战争史》,230页。

    基辛格也有类似的评价。他说:

    帝制时代的德国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国家利益概念。随着一时情绪摇摆,且对外交气氛极度缺乏敏感度,使俾斯麦之后的德国领袖既野蛮又优柔寡断,将国家先是带向孤立,继而走向战争。《大外交》,149页。

    在19世纪和20世纪,这种抛弃战略的政治方面的倾向并非德国所特有,例如,二战时的美国和英国都要求敌国无条件投降。只不过“在所有欧洲人中间,德国人展示了这方面最强烈的偏向——偏向于将政治认作战争的铁骰子,一旦抛出就得收场的某种把戏。”威廉森?默里、麦格雷戈?诺克斯、阿尔文?伯恩斯坦编《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3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引文所出的第一章的作者是威廉森?默里、马克?格利姆斯利。一战前,德国军官明确宣称,德国参谋部认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只是学者们的读物。《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4页。他们只要行动,不要战略。这个错误与德国人注重抽象思维的传统相距甚远,但仍比二战前的日本好一些。德军毕竟还有战役的目标,没有被前线军官的阴谋拖着走。德国的军事脱离了政治。因此毫不奇怪,这个具有强大战争能力的国家在20世纪两次走向战争,且不知如何收场。

    孤立的大国容易走向战争。俾斯麦不是一个不知收敛的扩张主义者。他的失误在于他的外交技巧太过高明,过于复杂,在他之后的德国无人能理解,更无人能cao作。于是德国的外交政策左支右绌,最后把自己孤立起来,埋下了战争的祸患。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经济萧条,民族情绪很容易被引向极端,最终出现了战争狂人希特勒。不发动新的战争不符合希特勒的性格。所以战争不停地扩大,一直到德国不能维持为止。从防守出发的德国完全走向了进攻。

    德国受到包围是地理事实,也是德国人的心态,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心态。德意志民族长期分裂,部分是法国战略目标的结果。德国又地处中欧,是欧洲各国往来征伐的主要战场。历史地理的事实形成了被包围的心态。这个心态要求奋力向外出击,以打破包围圈。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东线的敌人是俄国(苏联),西线的敌人是法国,还有英国,最后还要加上美国。在国内,德国的统治者也在两线作战,既要对敌国作战,又要清理国内的各种敌人。德国不能像英国、美国那样动员全体国民,同仇敌忾,与斯大林的苏联也不同。在战争爆发前,斯大林的“大清洗”已经把他个人在国内的敌人消灭殆尽。消灭敌人的过程也是制造敌人的过程。德国对第一次大战失败的总结是:德国没有在战场上失败,而是受了“背后一刀”这是后来希特勒煽动民众的主要论点之一。在经济长期低迷、国内矛盾激化的时候,政治容易走向极端,因为只有极端的言论能够吸引大批追随者。温和派没有市场。这是1930年代德国的情形。极端者一旦发动战争,就不会轻易考虑收场。

    德国历史给出的教训是,一个在地理上被包围的国家不应该追求绝对安全,不可以完全仰仗军事行动打破包围。这样做的后果必定是更大的不安全。外交斡旋、战略设计与军事行动同样重要。即使超级大国美国也不可能维持绝对安全。911袭击就是证明之一。除了恐怖主义之外,导弹和空间技术也给在空间上相对隔离的国家带来威胁。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享有绝对安全,都有可能遭受报复。因此,大国在海外采取军事行动时需要更加谨慎。

    在历史上,德国与俄国都是大陆国家,出海口受到限制。两国曾经互为仇敌,有时又是亲密盟友,在瓜分波兰、迫害犹太人、对付法国等问题上曾经有过共同语言。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在位)是德意志人。她为俄国向西拓展了60余万平方公里的疆土。虽然在18-19世纪,法语是俄国上层人的语言,但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德国对俄国的影响也很大。在现在的欧盟国家中,德国是对俄国最为友好的国家之一,其中既有历史渊源,更有现实政治的需要。在国土的另一侧,德国与法国合作,一起领导欧洲的一体化。但德国西面还有英国的掣肘,东面有波兰、捷克等国的愤愤不平,这是欧盟内部政治层面上的矛盾,与二次大战之前潜在的军事对立完全不同。它在欧盟的领导地位还需要时间的磨练。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证明,德国难以突破地缘环境的限制。德国强大的陆军不能打破限制,海军更是没有可能。所以,在欧盟和北约的框架内,德国应该感到安心,不会觉得委屈。它可以通过和平的手段,渐渐在欧盟内获得更多发言权。

    在这个注重经济实力的时代,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的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非常发达,而股票、衍生品等虚拟经济不如在美国、英国那样受重视。与美国相比,德国更接近北欧的平等的福利国家。德国的出口型经济在2008年开始的危机中受到重创。

    在欧盟国家使用的各种语言中,以德语为母语的人口最多,有19%的人母语是德语。他们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英语是使用最广的语言,欧盟中有近一半(49%)的人能够用英语交流。两个数字来自CIATheWorldFact波ok,统计日期在2007年。除了英国人之外,很少人的母语是英语。从这个事实可以看出美国和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影响。人口最多的语言也只有19%,可见欧盟的语言、文化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更好的协调。说德语的人不会满足于现状,他们会推广德语。语言是欧盟内部的竞争方式。

    德国可以成为中国很好的伙伴。或许,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德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