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汉观音秋》 (第5/6页)
是怀柔政策,并不等于弃法。法,仍是武帝最终裁决手段。对司马迁施以宫刑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 作为一个施政者,元帝显然欠缺掌控力,施之偏颇了。戏中的尚书石显,现实中是个宦官,在先朝便掌管枢密要件。宣帝精明强干,阴险而有才的石显,不敢为非作歹。元帝柔懦,石显得宠把持朝政,培养羽翼,渐成权臣。元帝的宰相是凿壁偷光的匡衡,学问虽好,办事能力却不行,所以也沦为石显的工具。 戏中的皇帝面临着不可挽回的局面,想着昭君去后自己的凄凉,哀恸叹息:“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情知他怎收那膘满的紫骅骝。往常时翠轿香兜,兀自倦朱帘揭绣,上下处要成就。谁承望月自空明水自流,恨思悠悠。” 《汉宫秋》最成功之处是塑造了一个身心受困的皇帝,而非一个凄苦无依的昭君。将皇帝当作一个普通男人来解构,从而打破对权力的盲目崇拜。审视生命中的不自由,进而申述自由的重要,是马致远独到的创举,也是《汉宫秋》真正的价值所在。他剖析了元帝心理,将他内心的痛苦,无助,矛盾,抗争,妥协,屈服,以及追悔写得纤毫毕现。这一切虽是出自于书生的臆想,却能够使人信服、感动。 人和人根本上是没有区别。 《汉宫秋》未曾脱开一些固有的意念,比如昭君对入宫三年不能面君的怨艾,对恩宠的渴望,以及她出塞的悲戚,一个女子,对所肩负和担当之事的沉着及无可奈何。这些——都未脱开前人桎梏。 它在心理上涉及到的高度,显然要高于文学。 人们只在意昭君出塞时的悲戚,却未留意过她真正的悲戚自何处涌出,忽略了她接到出塞的噩耗时心理上的落差。 就如书生所虚构的那样,她成为皇帝的妃子,可刚当了皇帝的宠妃没几天,刚以为一步登天,终身有靠,连带整个家族飞黄腾达,谁知道就要被当成国礼送出。刚刚建立起的生活秩序被破坏,树立起的崇拜感失手打碎,割得她体无完肤。 她心里会比元帝好过吗?我的夫君啊,实指望你是无所不能的天下第一人,谁知道你面对我的离去束手无策,谁知道你陷于与大臣的角力中,小心算计,无力自拔,你有意无意将我当作了政治筹码。 不幸的是,你输了我。 卷四 在书生的描述中,呼韩邪是强悍入侵的外族的代表,仗势欺人,蛮横无理。一如现实生活中欺凌他们的蒙古王朝。 除了“昭君怨”还有“文姬恨”同样是不断被文人津津乐道的——越是在国难当头,民族沦亡的时刻,这两个女子被捧出来化为图腾的频率越高。文人再叙和重现她们故事的原因,是为了找回自己日渐失落或已经失落的文化自豪感,是在幻觉中对现实强烈不满的隐形反抗。 指责一个社会缺乏什么,需要什么是容易的,提出的解决方案也貌似可行。可是纠结于自己的大民族文化情结的书生并不知,真正的变革不是由书生意气来促动,它必须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充分的认知上,对现状理解、同情,精确知道症结在何处。试图改进它,并知道怎样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这一点,不仅是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在任何一个时代,社会,都是适用的。 当书生把社会现实投射到历史事件中时,史实在他笔下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扭曲。当初匈奴五单于内讧,呼韩邪投靠汉朝,受到汉朝的扶植而成气候。虽是出于各自的政治目的,但彼此总算关系友善,合作良好。呼韩邪对汉朝的态度一直友好,并景仰汉文化,他和汉朝之间有着秘密的政治交易及约定,并一直能够遵循。 对于历史上的昭君来说,呼韩邪是她的转机。 如果没有他,王昭君只是深宫白发寂寞美人,不会有机会得到元帝的垂顾,使他念念不忘。呼韩邪的出现,充分说明了什么叫“天无绝人之路”昭君嫁予他,以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千里姻缘一线牵。 对于王昭君来说,她刚强高洁的秉性未因寂寞而折损。当元帝下达诏书征请和亲的宫人时,王昭君挺身而出。她奔涌的众多念头中定有一念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老娘不在这里干耗了! 原谅我说的粗鄙,但离事实应该很近。 赠予不懂珍惜的男人最好的纪念和惩罚就是适时离开,使他对自己刻骨铭心,却又措手不及 实事求是地说,元帝在最后一刻也没放弃努力,他想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煌煌大汉难道没有一个能够为君分忧,力挽狂澜的人? 他提出谁要是能够不让昭君出塞合番就封谁为一字并肩王,但他的努力更像是垂死挣扎,是徒劳的,大臣们对他的许诺不闻不见,不是不动心,而是,事已至此这根本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换上了胡服的昭君,一样美艳动人。她与元帝不同,放下明妃的身份,她依然是王昭君,无论去那里,都会是众人瞩目的焦点。而刘奭如果不是皇帝,在众人中他能不能获得同样的尊重和认同呢? 这不是个问号,而是个省略号。 无须担心昭君的未来。绝代的美人和绝世的好玉一样是不会轻易被埋没的。所谓的埋没,只是时间赐予的磨砺,使之更含蓄,久远。从呼韩邪看她的眼神就知道他对她的痴迷和钟爱,绝不逊于汉元帝。 昭君的美历来为人称颂,没有引起争议,那是因为她的美不具备侵略性,她和众多留下恶名的美人不同,她们拥有残忍而天真的美,而她的美是柔和的,慈悲的,令人臣服的美。 她的眼睛朝汉朝的皇帝望去,汉朝皇帝魄荡魂销。他的心瞬间龟裂了,孤独和绝望强悍地涌进来,分割了他。他悲戚欲绝,知道毕生再也等不到这眼神降临;她的眼睛朝匈奴的单于看去,像甘甜的杏雨,熄灭了他内心掠夺的yuhuo。他的心变得像春回的大抵那样润泽、丰盛,充满仁慈。 黯然销魂的,是昭君自审的眼神。 灞陵桥头的垂柳,无力的拂动。熏风万里,却无力再续你我的情缘。她的脸转过来,低垂下来,她痛苦得面无表情,娇躯轻轻颤抖,她就像一朵花迅速地从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