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满月酒 (第3/4页)
丁了。” 发伯先是感谢他的到来,然后好奇地问道:“怎么没出去?上回你不是说年前就要下去的吗?”,发伯确定之前老三说过过年之前会出门到福州去。 “车票没弄好,明年开年再去!”,老三边摸纸牌边同发伯说话。 发伯轻轻哦了一声,看他玩得起劲就不再打扰,向其它几堆人去打招呼去。 这一夜,大家围坐在火堆边聊着家常里短。打牌的人此起彼伏吆喝着出牌,一盘结束后便有一阵漱漱的洗牌声。 女人们聊着关于生孩子的话题,哪家媳妇屁股大果然生了儿子,哪家姑娘肚子圆还真生了女娃。发婶儿也聊得火热,这个话题她有绝对的发言权,生了一双儿女,两种情况都经历过。 她庆幸大的是个儿子,在她心里如果没给老冯家生个儿子的话不好交待。其实这只是她自己想多了,从来没跟家人聊起过这个问题所以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想法。 董蔓和mama今晚也留下来没有回去,她们还要在这里多玩几天等腊月二十五逢乡场的时直接到霜河去置办年货。大姑和奶奶拉着家常,讲的最多的便是两个家庭现在的状况,还有未来的打算等等。 晚上,董蔓和冯雨沐被安排一起到奶奶的床上休息。两个小家伙打闹着不肯入睡,大人们也没有太多管制,毕竟这样开心的大喜日子不多就放纵他们一回。一个先从被子这头钻进去再从那头钻出来,就这样循环往复不知道累。 嬉戏了大半个晚上才慢慢地安静下来,横七竖八的倒在床上睡去。旁边打牌的人顺手帮他们把被子盖好,免得冻病。 有人知道老冯家添的这个女孩叫冯雨瑶,懂点文化的人大约能明白了哪个瑶字。谁也没猜透这个名字的含义,几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大妈大婶儿七嘴八舌,明显看得出她们基本不知道冯雨瑶三个字怎么写。 不知谁先改了对发婶儿的称呼,她说:“雨瑶她妈,带孩子很累的。想想我那时候带两个,还要到时地里干活,差点没熬过来。” 大家的话题又一下子转到带孩子的种种辛苦上来。 黄家嫂子说:“可不是吗?今年我家还好没种烤烟,要不是霜儿她爸非忙死不可。哪有时间帮忙照顾家里孩子,我一个人拉扯两个,转都转不开。” 刘家大妈讲:“我还好,放下户之前就把娃娃拉扯大了。那时候搞集体大家的孩子大家养。”说完脸一阵腓红,为自己的失言先解嘲地哈哈大笑起来。 她的本意是说社会主义的大集体里,孩子是可以分到一些口粮的,可以讲是大家在养着孩子,但现在不兴大集体了,自己的孩子得靠自己养活。几个要好的婆娘憋着嘴坏笑,刘家大妈说是大家的孩子,这让几个婆娘有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邓大伯提着开水从旁边经过,也插了一句说:“那个时候哪会像现在这么大压力,娃娃生下来养活就行,谁供书完卷,到老大字不识几个。不过现在这个时代也好,穿的吃的都好些。” 邓大伯是大集体时代的仓库保管员,他绝对有这个资格来评价两个时代的好坏。接下来的话题自然又转到了关于大集体上,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 瑶妈在一旁轻声哄着双手乱抓的冯雨瑶,不时掏出**放在女儿嘴里。小雨瑶不论饿与不饿都会叨起奶嘴吧吧吸吮一番,吸一会儿就睡。叨在嘴里的**滑落,瑶妈会迅速将衣服从盖下来。 瑶妈静静陪着客人们,听大伙儿淡天说地。她也有她的心事,讲到带孩子苦的时候,她懂,她带过冯雨沐,以后还要带冯雨瑶;讲到时代的时候,她懂,她便是从大集体的年代里走出来的人,在两个不同的状态里生活过。 邓大伯说现在的日子要好过以前,瑶妈心里有些不服。也可能别的人家真的变了,只是老冯家似乎还停留在大集体时代的样子,没有什么太大起色。起码从她嫁过来之后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收入也好不了多少。 桃子坪那一带的人还真的先富起来了,瑶妈到过那地方,那是回娘家时的必经这地。因为怀孕的原因已经好久没下过山了,听别人说那里又有很大的变化。不说远的,就讲邻村的老向和后山的老三,家里都已经买上电视了。 “大花这个地方就是个穷地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翻身。连条上山的公路都没有,走个路都得十八弯,上气不接下气才爬到半坡里…”,瑶妈终于忍不住说话了,她对这个地方的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便是如此。 有人觉得她说的对,也应和道:“这是真是,周边的地方都发财了。乡里都有人家修了三层平房,还有那刘春儿给儿子还买了个摩托车,听说好几千呢!” 众人啧啧地一片赞叹,咋舌那不敢想象的境界。 见过世面的邓大伯开口了,他说:“人比人气死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年轻的时候走过一些地方,有好的也有差的。不说远了,近点的大田湾,现在这几年还赶不上大花这边!” 众人立马又支持邓大伯的观点,应和道:“那是,那是…” 其实这山里的人没几个出过远门,对于外面的世界多是道听途说。谁都料不到这一圈人里面数瑶妈到过的地方最多最远,都以为她只是来自百公里之外临省小县丽川,也许娘家和婆家之间便是她最远的行走距离。 坐得久了,瑶妈觉得脑袋有些沉,一旁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劝她去休息。她本想再陪大家坐坐可拗不过乡亲们的盛情,只得对在座的所有人客气地说:“那你们聊天,我和雨瑶就先去睡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