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孔明赴会 (第4/4页)
刘协忽然朗声大笑,道:“今日有我,正是天要我逆天而为,改大汉为天下之大汉,天下之大,焉只有大汉一国,历史如潮,焉只有大汉可永立万国之首,今日有我,我虽不能让天下只有大汉一国,却想让大汉永立天下万国之首,便是后人笑我痴人说梦又如何,便是苍天不允许又如何,我生就是为了逆天而来。” 他回过头,对五人道:“孤就是为了大汉千年基业而生,亦愿为了大汉千年功业而亡,否则苍天为何要孤降在这乱世!” 闪跃窜动的油灯青光,时时变迁刘协脸畔阴影,映衬着刘协的英伟身姿和清逸面目 盈盈月光穿透草庐门窗,挥洒在草庐席地上,在月光下的刘协,更显得俊朗飘逸。举杯邀月,神色悲肃,多年称王蕴涵的傲然之气中,平添几分清幽灵动的神秘。 徐庶站起身,亦取酒向天,道:“殿下为天下而生,臣则为了殿下而生!”复将杯中酒献给刘协,拜伏于地,道:“元直愿百死报效殿下,当生为殿下生,亡为殿下亡!” 刘协仰首饮尽徐庶敬上的酒,扶起他,方要说话,司马徵三人复取酒来,敬于他,同声道:“愿为殿下培育万千学士,与殿下一起为了千年大汉功业而亡!” 荀彧和胡昭亦敬酒而上,誓死为刘协之生而生,为刘协之亡而亡,刘协一一取过酒饮尽,八人当着诸葛亮演绎了一场主臣生死恋,令诸葛亮心中感慨万千。 刘协酒醉欲睡,诸葛亮请辞而去,在朗朗明月映衬下,诸葛亮心中愈显灰暗一片,乘车回归驿府,暗暗后悔当初家族分家之时,为何要将自己送往避难太行山的许勋门下,若是和兄长诸葛瑾一起来到南方,自己现在在南方应该早就如鱼得水一般,今日也可在这明月下举杯大声高呼:为殿下之生而生,为殿下之亡而亡。 苍天啊,你可曾辜负了我;明月啊,既然让楚王为了天下之兴亡而生,又何必让我为了延续北方朝廷而生呢? 这北方朝廷若是刘辩的,自己也不算虚度一场,可这北方朝廷究竟是谁的呢? 经过这一晚,刘协和诸葛亮的关系突然变得暧昧起来,既像对手,又彼此留着情面,次日的谈判变得畅顺无比,双方同意两家银庄在洛阳、长安的分站停止支付利息,但襄阳银庄在襄阳总庄和金陵、江陵、夏口、淮安、重庆、陇西的六个分站继续支付现定黄金存款利息。 诸葛亮知道这样还会持续导致北方的黄金储备继续流向楚地,但至少避免洛阳银庄的直接危机,日后经营良好,也可以重新走出来。 由于洛阳银庄和朝廷国库空虚,诸葛亮也和刘协谈拢了北方水利工程建设部分的工程资金需求和襄阳银庄借贷的条件,虽然这样的借贷利息较高,但并没有高到北方无法承担的程度,而并州的煤精石开采则由南方指导,加大开采程度,开采出来的煤精石大部分运送到南方,减少楚地和青州的贸易额。 对于下半年的马匹换取粮草的价格虽然没有更提高,但贸易量也维持了下来,依然能够确保北方百姓能够得到大量粮草,同时贸易也不再由朝廷负责,而变成南方商人和北方百姓进行自由贸易。 刘协这方面,南方商人在北方贸易所缴纳的商税降低三成,而商人自由进行马匹贸易也使得南方可以避开朝廷的控制,吸纳更多优良马匹成为现实,同时诸葛亮也同意放松对北方大族的控制,允许他们举家搬迁到低赋税的南方,但迁家的大族所有土地必须售卖给朝廷,并将价位定在市价的三分之一。 刘协则相应做出应付策略,南迁的大族在迁移过程导致的损失,治略府负责赔偿五成。 诸葛亮听说之后,一笑置之,心中清楚百姓和大户南迁根本就是无法阻挡的潮流,北方朝廷能做的只是在双方较量中尽力吸纳现实的好处,为了日后南北一战做好准备。 襄阳盛会终于在三万多各地学子的期待中召开,襄阳城内二十多家大客栈早就定满,一百余家小客栈也是人满为患,大量学子不得不借住到百姓家中,甚至很多人住在襄阳城外。 刘协乘机制定襄阳城扩建的计划,在城南荆山区重建了一个更大的百家讲坛,将整个襄阳学府、水镜学府、襄阳工院和襄阳军院都安置进去,只是故意将水镜学府的扩建工程仍然保留在荆山上,将半数荆山包括水镜学府所属的地域一次划入襄阳城,使新的襄阳城依山建,在荆山上设城防。 将襄阳城的工业区设计在城东靠近襄江的位置,城北为楚王府、治略区和统帅府,以及附属机关的所在地,城西为民居百姓之地,城中留四大主要街道为商贸区。 新的襄阳城一改传统的方形设计,而像一个短粗的十字形,作为延伸,在襄阳城城北的樊城也继续做为防卫城的模式进行扩建,作为镇中军的驻地,襄江东设襄东城,作为城东工业基地的延续,在城南设南学城,是城南文化中心和商旅居住中心的延续。 刘协打算将之后将鉴文会和百家讲坛轮流每三年在城南举行,在两会之间举行群英会考,设文武状元,各取前十名进入水镜学府。 每年在城南举行一次国商会,集中全国的商人与襄阳,进行商贸会谈,同时着重建设城南的景点建设,努力使城南成为旅游点,将襄阳的二十多家大客栈合并成荆楚酒店、襄阳酒店、荆山客栈、江南客栈四家,亲自书文相赠,又将酒店依照学士、工匠五分等级的思路,对客栈定为豪居、雅居、佳居、良居、常居五个等级,让治略府执行五居的定位和制定指导价位。 可以说,正是由于鉴文会合百家讲坛的举行,一个崭新的襄阳城终于孕育而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