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三家制衡 (第1/3页)
第五章 三家制衡 历经千年沧桑,襄阳城终于在多年沉淀后,迎来一次举世震惊、旷世夺目的盛会——襄阳盛会。 整个襄阳盛会由荀彧亲自负责,六个讲坛每日开讲,持续一个月,同时在晚间举行鉴文会,曹cao都特意写了《襄阳赋》,让曹昂送到鉴文会赏鉴,诸葛亮也提笔写下《南山赋》参加鉴文会。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旸、刘桢 都亲自带着新文而来。 由于百家讲坛的举行,鉴文会成了真正的文学性聚会,而商人们乘机推广楚地新茶和文墨宝具,避世多年的孔融、王粲等人也乘机重新在襄阳文学院任职。 在百家讲坛正式开讲前,对于张鲁的道教讲义和管宁、邴原的儒家讲义要进行审核,虽然胡昭已经事先将儒、法、道三家平衡的思路和他们说过了,但为防止万一,刘协还是在处理完南北会谈之后亲自过问,于楚王府召开幕僚会,让张鲁和管宁、邴原带着讲义要略前来,进行一轮审核。 按照刘协的意思,令张鲁担任道教教主,提倡老子原宗道义结合民间传说,首尊黄帝为道教之先,尊老子为道教之祖,但却避开庄子不谈,刻意淡化庄子的避世主张,避免与儒家入世学说发生冲突。 刘协打算将对现在还较有影响魏伯阳的丹经学说和《周易参同契》视为邪论,将炼丹学视为道教的殊途,这样一来将对整个东汉影响巨大的张道陵都形成了一种批驳,张鲁非常不愿意接受这个说法,毕竟张道陵是其祖父,而他能拥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也是拜其所赐。 胡昭采取折中的办法,将炼丹学视为殊途的同时,尊张道陵为丹学之父,重新整顿丹学,同时让张机暂时放弃在百家讲坛上进行金丹对人多有害处的论证,转述上古金丹多为天赐,非人为,后世所炼丹葯为玄丹,只可用于丹学研学。 这次张鲁倒同意了,实际上在襄阳学士圈落中,从刘协到荀彧,从司马徴到年轻学子,从张机到襄阳医学院都广宣丹葯不利身体的言论,上层既然不喜欢丹学,下面的学子医师自然经常依靠当众验证丹葯有毒对自己进行攻击,靠此博位,几个郡医官都是因此脱颖而出。 从丹葯的主材金、铅、汞到辅材的害处都有过几次大规模的讨论,从刘协尊医开始,张鲁的日子就不那么舒服了,每天都有年轻的医师跑到侯府前闹事。 刘协继续做了一个折中的说法,除了说张陵的丹葯为上古仙丹之外,将五斗米道教所炼丹葯悉数销毁,由张机新近开创的用于滋阴补阳的六味地黄丸等医家丹葯代替,试图将丹学和医术相结合,用医道的丹葯填充原有的丹学,只是要剥夺张机开创六味地黄丸的功绩,还好目前知道的人并不多,而张机则淡淡的说:“殿下赐臣侯爵之位,令天下医者敢自称医师,厚恩与天下医者,今日殿下欲让首创六位地黄丸之名让与张天师,此乃借天师之名改丹学之实,使之有利于天下苍生,功莫大焉,臣窃喜之!” 刘协知道他确实不在乎名利,感其淡泊名利,只求利民,遂令楚王府亲造四轮紫绢六马同拉的百乘车厚赐之。整个楚地能够乘坐这种马车的,至今也只有皇甫嵩和新近松开汉中军权的丁原两人而已,连荀彧、张昭这样的重臣所乘者也不过四马同拉的十乘车,令张机感激不已。 刘协屡次与人说,他能够有今天,起始之时,靠的只是卢植、皇甫嵩和丁原三人而已,故卢公劳碌而亡,令自己倍感自责,绝不可以再辜负皇甫嵩和丁原,不可让他们过于劳累,老则安享晚年,接受楚地百姓的敬仰。与此同时,刘协则出手将他们二人的军权收到自己手中,加强军权的控制。 在百家讲坛开坛之前,张机能够得到百乘车的厚赐,令楚地百官羡慕不已,而在刘协任内,亦不敢再怀疑医师的地位。 道教的新定位将是决定儒、法、道三家平衡共治的策略能否实现的关键,刘协和胡昭等人,谁也不敢怠慢。 汉 初 , 文 景 之 世 , 窦 太 后 好 黄 老 之 学 与 相 国 曹 参 实 行 以 黄 老 之 术 ( 黄 帝 老 子 的 学 说 ) 治 国 , 省 刑 薄, 与 民 休 息 , 民 皆 便 之 , 国 以 大 治 , 老 子 学 说 于 汉 初 见 其 大 效 , 足 见 其 非 徒 托 空 言 之 流 。 故以黄老之说治世,也确实为可取,但要融儒、法、道三家平衡共治,则必须避开三家冲突的地方。 老子有言: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非 以 明 民 , 将 以 愚 之 。 民 之 难 治 , 以 其 智 多 , 故 以 智 治 国 , 谓 之 贼 ; 不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福 。 这和儒家的愚民学说,颇为雷同,皆取意权民于轻赋,治民于少识。 而这里也是刘协不太喜欢的地方,但也不能突破,毕竟百姓掌握知识过多,确实不容易控制。 对老子退而求其次的避世思想,即与儒家力求救世的上进心态采取折中处理,讲究民当自求善,而学士则应将报国救天下为己任,将百姓和知识分子分开,避开汉朝以来两家争论最多的地方。 对老子哲学思想的取舍,则完全吸纳,尤其是对于道的诠释: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不 改 , 周 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下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让张鲁进行诠释的时候,着重落实在这里和无为的细致解释,即人 以 地 为 法 则 , 地 以 天 为 法 则 , 天 以 道 为 法 则 , 而 道 是 依 照 自 然 的 法 则 而 存 在 的 。 人应该遵从 自 然 去 随道而行 , 自 然 是 无 限 大 的 , 没 有 人 为 思 想 或 行 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