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卷四海征伐第二章大国民 (第4/5页)
家制衡伦》出现的时候,就吃过亏,也明白刘协心中实际上最尊重道家,而这些年管宁在进入中央太学府后也开始学习道家思想,希望能够将儒道合拢,这种想法使得他传授出来的弟子门生相对冷静,纷纷以道家“顺法自然”地态度观察局势。 刘协知道这次的事情肯定还是需要国内目前最有资格地管宁现身才行,他是儒家目前仅有的几名中央太学府院士。也最清楚中央目前的政策偏向。 他让王熙去请管宁过来,管宁也清楚这场风波只有自己能够平息,这几日都在家中静候,哪里也没有去,不到半个时辰就赶到御府。 刘协让人给他赐坐,和他说道:“管院士,你曾经也和朕说过,老子的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的起始,《新道德经》发布之前。朕也让你先过目了,你也回复同意大行于天下,如今儒家学子闹事,你看该如何处置啊!”管宁道:“儒家也好,儒学也好,其实并不重要。问题是孔子和老子两位圣人该怎么排位。圣上曾经说过独尊一家不利治国,如今为何要独尊道家呢?臣认为孔子和老子应该并列为大汉的两大圣人!” 刘协微微颔首。道:“孔圣是一位大圣人,这是毫无疑问地,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圣人有两句话,朕非常地欣赏,其一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实际中人是追求利益地呀,试问谁能做到这两点呢,或许管院士可以做到,朕不否认,但朕坦言朕做不到,连朕都做不到,那问天下还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啊!”“朕今天再和你讨论一下儒家,儒家由孔圣人而生,他追求仁治,幼安,你认为仁治好还是朕提倡地德法同治更现实?” 管宁叹道:“皇上的德法同治强调以德教化百姓,以法保障百姓,这种德法同治自然更现实!” 刘协走到他身边,拍了拍管宁的肩膀,同样叹息一声道:“孔圣人是一位圣人,就精神而言,他的那种胸怀和气质值得朕和天下人敬佩,但就治国来说,孔圣之道不现实啊,只会让国家陷入混乱和僵化,虽然孔圣也不想,但他的学说立场太过于拔高了,拔高到了朕做不到,到了中央朝廷各级官员都做不到的地步,朕相信朕治下这届朝廷是幼安所知道的朝廷中最勤奋的,文若、长文、子布、空明等等,谁不是一个德cao高尚地人啊,可就是这样的朝廷都做不了,那幼安,你认为什么样的朝廷能做到。其实所有的学说,开始的时候都很好,从孔圣、孟圣时代开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可到了董仲舒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他把道家后期的一些糟粕也吸纳进行,形成的新儒家反而不如以前,虽然博得了孝武皇帝地心,但更加僵化了,朕现在做的,也是幼安想做的,将儒学回归到最初的状态,回归到孔孟时代的淳朴。” “孔子当年五次求教与老子,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周守藏室里地典籍对学问地增长是有好处的,但是无益于消除动乱。因为动乱地产生不是周礼所能够解决的,其根源在于人心的私欲,并告诫孔子说他的前景暗淡难料啊。老子的道家思想就不同了,他将就道所衍化地律法是恒变的。而道本身是恒不变的,这点好啊,为大汉帝国日后变法提供保障啊,为大汉出现新学科,新知识提供大的基础空间啊。可是儒家从孟子之后,就落入了非常奇怪的僵化,认为一切都法礼都应该效仿周朝,王莽地周礼之变效果如何。大家也看到了,大儒治理国家的结果就是他那个样子。” 管宁坦然道:“臣也知道儒家的思想在治理大汉上不是很现实,远不如大汉现在实行的德法同治,但儒学地精髓还在,也不能断然消逝,圣上是今世道家大贤,臣斗胆想学孔子求教与老子,问圣上儒家该何去何从?” 刘协击掌大笑,道:“好,朕就送你四个字----经世致用!” 管宁续道:“能得听圣上大道之言。乃幼安之荣,愿闻其详!” 刘协说道:“儒学要想在大汉维持三家制衡局面,必须重新选择根基,不要在立足那虚无落后的周礼上,仁可以讲,但不要讲仁治;孝可以说,但不可拘泥;要富有理性思想,要在道家基础上寻找社会的根基和变化之间的道。儒者,胸怀天下之君子。离世三尺而审世;道家的思想过于庞大,对朝廷的管理上没有提出严格的标准,《新道德经》提倡的也只是国民之说,实际上朕希望幼安让儒家继续完成这些细节和标准的事情。” “从今天起,新儒学运动就从幼安来引领,新儒学的立场国民这个问题上,这些年儒学一直在和法学、道家靠拢,但朕认为还不够,儒学要想真正成为对大汉有用地学说。必须在国民这个问题上下功夫,正如朕和国渊所说那样,法学要想真正成为对大汉有用的学说,就必须在德法上下功夫,实际上大汉治理天下靠的是德法和国民两个思路,道家追求的是理性和自然。并没有过多的追求在这两个问题细细深入。这就需要法学和儒学去深入挖掘。” “法学以前过于强调暴政苛法的作用,没有明白。大汉的法必须是德法,容人性入法律,使法律能够为百姓所接受,让百姓自觉遵守的法律才是优秀的法律。儒家以往过多强调君子,却不明白君子过于虚无,偶有一现,却不能治世,所以儒学要有用与世,就必须深入研究国民这个概念,什么叫国民,什么叫子民,什么叫庶民,什么又叫做大国民。” 管宁道:“皇上地意思是否则在百姓中分成几等,根据品德来一一定性,让百姓有所追求,通过百姓的自觉追求来治理国家!” 刘协笑道:“不愧为朕的大院士啊,让大汉帝国的子民们自己明白荣耀,让他们从子民开始,根据他们品行,朝廷可以定其为庶民、国民和大国民三个等级,大汉有爵位,但爵位不代表他个人的品行,只能代表他的功勋和对国家的贡献,但四民等级却完全依靠品行来衡量,犯过罪的就从子民降为庶民,能够做到立而知众,强而求荣,守而善思,以道为万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