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新传_第十卷四海征伐第十三章帝国风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卷四海征伐第十三章帝国风范 (第2/3页)

冠服、长冠服、礼服、庙服、蚕服、朝服六服改良为冕冠服、长冠服、民冠服、庙服、锦服、贵服,统称为汉服。

    冕冠汉服为大汉皇帝、皇室、三公、总祭、大将军、公爵男子所穿,庙汉服为大汉太后、皇后、贵妃、三公及公爵等人长母与长妻所穿,为汉服中最高贵华丽者。

    长冠服为各级官员、各级将领、学者、侯爵至新爵、国民所穿,锦服为各级官员、各级将领、学者、侯爵至新爵等人的长母与长妻所穿。

    民冠服和贵服则为普通子民所穿,庶民和佣工不得穿。

    汉服规定只有在大汉祭祀、礼节、朝拜圣人贤弟帝之时才可以穿。日常不得随意穿汉服,违者以不敬祖先定罪,凡大汉祭祀、礼节和规定朝拜日不穿汉服者,亦将按律定罪。

    同时,相应也制定了简服的概念和标准简服着装。在简服地设计上,刘协没有走罗马帝国的模式,因为罗马这个时候的服饰也追求雍容华贵,并不便利。而是选择传统汉人民间服饰的改革,统一的特征是衣襟在中央,采取钮扣和皮腰带,便装地材料也大多选择更厚实耐磨的布料和皮革,设计了短衫和无袖衫、衬衫,北方的便装中,统一采纳长裤和马靴;南方的便装中,采用罗马平民和军队服装中常用地短裙,鞋子多采用皮底皮带的凉鞋。

    为了让简服也更加的多姿多彩,吸引上流社会的亲睐。引入了风衣的设计,在汉服的基础上,采用中间开襟的模式,从汉襟上延伸增加围领的概念。

    简服的特征是便利,保暖性和凉爽性都作为优秀考虑,材料上偏向皮革、丝绸、粗厚布料、细棉布料、麻布混合坊料的运用,设计上偏向方便、简洁,外口袋、皮腰带、钮扣、围领地运用更推到了一个巅峰。

    考虑到大汉内部的抵抗性,刘协首先选择推广简服。尤其在南方、辽州、西域、漠北、兴州推广,然后重点在扬州推广,最后在慢慢向全国推广的策略,而汉服的新规定则提前全国昭告,只是没有提出汉服必须在祭祀时候才能穿,这样的大改革是需要时间慢慢过渡的,首先必须要人们习惯穿简服。

    大汉目前提倡的简服虽然仍然保持了传统汉服部分外形,但简约、整洁、轻便的风格体现出来,有了一定后代服装的特征。整体上更加轻快,适合节奏加快地城市生活,在南方和沿海城市推广相对比较顺利,在荆州、襄阳等各层官员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论,每日都有数十封上谏书送到泰金城,甚至有不少死谏书。刘协都是直接封锁到柜子中。看也不看。

    刘协相信,简服推广成功将会对大汉帝国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它将有效增加汉人探险的方便性,有益于提高汉人的冒险精神,尤其皮革在软化和鞣制之后,舒服度大为改善,增加皮革的使用,也使得北方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大量的北方各大牧场提供的皮革不断涌入中原,加工染色后成为主要地衣料,当然,相对的价格也高,普通帝国子民还是倾向购买棉袍。

    刘协自己则首先选择穿简服,并亲自起函给各大商社推广简服,依靠景山基社的力量,在全国采用成衣制造,压缩简服的价格,向老百姓推广,在推广简服的同时,号召建立一个运动帝国。

    对甲胄的改革上,随着大汉帝国军备业地发展,甲胄地选择和制造工艺越来越精湛,锻造技术和钢铁冶炼技术也在飞步上升,现在大汉主流的冶炼技术是焦煤炉地三炉连炒制,三次熔炼铁水,温度控制的也比较高,一般第一炉出来的是生铁,在半液态状态下进入第二炉烧炒,再出来就是熟铁,到第三炉出来的基本就是钢锻,这种三炉连炒制首先是从荆州武威产生的,需要大量的煤精(焦煤),否则温度达不到,同时鼓风的设备也较大,人拉已经不可能承担,一般采用水排鼓风,鼓风的皮囊也比通常的大四倍左右。

    这种钢就叫做荆州钢,在蜀、梁、雍、荆、豫等州推广的较多,而以南京、彭城、济南为代表的南京钢则与之不同,南京钢在炒钢的基础上使用淋浇法,即所谓的灌钢,成本较低,出产的品质的也可以。

    南京钢和荆州钢是大汉冶炼工艺的两种走向,工部和军备院对他们都没有过多的干预,但在总的判断上,认为南京钢适合刀具、农具的生产,荆州钢适合甲胄和马铠的生产。

    南京钢的优点在于成本低,生产速度快,使农具的价格大规模下降,荆州钢的优点是可以大量制成钢锻,统一销售,而且可以进行深一步的百炼加工。形成更优质地刀具,各地的小作坊都偏向采用荆州钢。

    各家军备商社在两种钢的基础上,统一都选择荆州钢,而主力生产农具的商社则大多采用南京钢的生产工艺,直接浇灌出农具。

    军备商社在荆州钢品质比以往提高很多地基础上。以搭扣鳞甲为基础工艺,设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