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1章成功与成名之间 (第2/2页)
学,去认识,思念不那么专注。彼得是早出晚归的,忙了一天,回到家是冷清清一个人,别人回到家是热热火火一家子。这样的生活短期的好克服,长年累月如此,失就大于得。 作者:我的建议是:不是最理想的角色不要接。 陈冲:关键是我得有事干。几天歇下来,可以,觉得是紧张工作之后的度假,长期歇着,我不知怎么适应。 作者:彼得收入很高… 陈冲:不完全是收入问题;上次我讲的“难民心理”在眼下这个情形不是主要问题。如果我不工作,我肯定不会快乐。我是个平凡人家的女儿;我的家庭给我的教育是平凡的:就是一个人要做事,工作着是幸福的。我就是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我父亲到现在还问我:“下一步打算做什么呀?”在他的观念里,拍几部电影都不能算踏踏实实的工作;拍电影对他来说都显得太缥缈,非得每天有具体的成果,有具体的目标。这样的家教,已经注定我获得快乐的途径只能是工作。要让我做女皇,让人供起来,我肯定觉得苦死了! 作者:(笑)你这人矛盾吧?。工作的时候,又觉得没有婚姻就没幸福。… 陈冲:(提高嗓门)我现在还这么认为啊!婚姻和工作,一头也不能缺,我才能平衡。 作者:不能两全呢? 陈冲:(沉默片刻)所以我这些天在想对策啊。我跟几个朋友谈到要去上法学院,在我进好莱坞之前,我也有过这种想法——朋友们都不赞成,说我避近求远,牺牲太多优势… 作者:为什么想学法律呢? 陈冲:(耸耸肩)我猜大概是因为我有一定的思辩头脑,还有就是…适合我的智力水平。 作者:这想法很奇怪…这跟你做了十多年、做得这么熟练的电影行当有什么关系? 陈冲:可是跟电影有关不就得离开家吗? 作者:编剧呢? 陈冲:(笑)对啦——后来我也想到写剧本了。 作者:我看了你写的东西。你很懂戏,人物都写得很有动作——心理动作和外部动作。 (陈冲马上以玩笑岔开。接受赞扬时,她一向是插科打诨的态度。一般女孩子在听好话时感到的暗自喜悦,以及由此喜悦生发的羞怯,被陈冲表现得十分粗犷。若不经意,人无法觉察到她对褒奖的那一点点紧张和推辞。她在听到赞扬后的一句信口的浑话,往往缓解她的那一点紧张.也许她本人并无意识。 陈冲从不具有名女人、漂亮女子具有的对于赞美的坦然。她从不邀请人来赞美她。面对面的赞美,似乎是使她不适或尴尬的东西。作者记得那次与她同去一个女作家的聚会,当一位摄影记者发现她时,总是埋伏在某角落,以偷袭的方式为她拍照。整整一个小时,陈冲都在逃避镜头,最终向摄影师发起火来。作者觉得莫名其妙,问她怎么突然患了镜头恐惧症——一个已然在镜头前度了小半生的人?陈冲气急败坏地说:“他凭什么老拍我?!…” 作者说:“他认为你好看啊!”“我不好看!”她使着性子说。 “人家好心好意给你照相…” “给我照相干吗?今天是作家的场合,我抢什么镜头?!” 就这么个陈冲。永远不习惯众星捧月的局面,似乎也无力招架。在公众场合,一旦有人朝她趋迎地走上来:“您就是…”她便浅浅一笑,马上悄然走开,仿佛受人仰慕是件很苦的事。 作者与陈冲接触久了,渐渐也养成习惯:赞扬她比批评她更得小心。 话题又转回。) 陈冲:倒是在学校里修过电影剧本写作。那时候有野心要当电影编剧。… 作者:听你mama说,你小时候特别能写,常常帮你父母写大批评文章去单位交差。那时候你只有八九岁吧? 陈冲:(笑)我都忘了。… 作者:你mama还说,那时候单位里写大批判文章都是分摊到个人;哪几个人要包掉哪几块墙报版面!她摊后心情就不好,回到家便嘟哝:“烦死了——那么多字数要写!”你总说:“没关系,我帮你写!”你记了一本一本的“豪言壮语”用到大批判文章里全是一套一套的!… 陈冲:全是空话!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 作者:你一直就没断过写作? 陈冲:现在我碰到有趣的人和事,我会把它记下来,将来写剧本,许多人物形象是可以用的。 作者:听说你买了一些故事的电影版权? 陈冲:对。 作者:你是想自己搞编、导、制作? 陈冲:这还不是短时期内能实现的计划。 作者:你买的故事里,都有一个适合你演的女主人公,是吗? 陈冲:我喜欢的女主人公。 作者:报上说你和奥立弗·斯东在买《天与地》的小说版权时“扭斗起来”究竟怎么回事? 陈冲:那本小说一出来我就读了,很震撼。女主人公的经历概括了整个越战,并且她的叙述角度——从一个越南共产党的信仰者到美国军官的妻子,完全不同于过去所有的越战影片。我决定买下这本书的电影拍摄权,也跟作者通了电话。后来奥奇弗·斯东从书评里读到这本书的大致内容,马上就和作者取得了联系。作者当时正在这本书的宣传旅途上,我已印好了版权合同,准备她一回西部,就跟她签,斯东抢先了一步。当然他的实力雄厚,任何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奥立弗后来给我打了电话,抱歉他抢了我的机会。还跟我说,假如我愿意,他会请我在剧中扮演角色。女主角是从十五岁到四十岁,我当然不能演十五岁的小女孩,结果我就接了“母亲”这个角色。 (因为陈冲接下去要接受一家杂志的采访,作者只好告辞。陈冲送别到门口时答应,下同她将详细谈她与奥立弗·斯东“伤痕累累”的合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