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畸形人 (第2/4页)
红花,被推在主席台上就坐,强烈的灯光照得他眼睛也睁不开。他朝身边看了看,身边坐着的都是大腹便便的领导,清一色的中山装,惟有他穿的是一件布襟大褂,许多人都伸出手与他握手,那手也是那样的柔软细腻,而他的手却粗糙得象一张砂纸。当时,他虽有些不大自然,但很是感动,感动得说不话来——因为事先就有人给他交待过,不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多说话,担心他言多必失。要说只须说四个字:你好,谢谢,就行了。可到了那种场伙,一激动他竟连这四个字都忘了。掌声、鲜花、闪光灯,都一起向他簇拥而来,他变成了一个呆子,不知如何是好,只会裂着嘴傻笑,不停地点着头…他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稀里糊涂地结束这次会议的,后来回想起来,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好笑。 已经到过省城,这是他平生去得最远的地方了,一回来,别人见他到过大地方,看过口岸,都向他问长问短,问他看到些什么新鲜东西,要他给大伙讲得听听,好享享耳福。他呢!许多东西他说不出来,只会说,那城里的屋才高呢,一看,帽子就掉下来了;那街上的人才多呢,就象是都去赶场,就是没看到有人背背篓…有人哈哈大笑,他也跟着大家笑。 第二年,大队换了一批工作队,住在他队上的还是县里的一个主要领导——一个姓黄的县委副书记,黄书记仍然住在坤伯家——本来这回队长没把黄书记安排在他家住,而黄书记却坚持一定要住在坤伯家里,也许是想对坤伯重点培养吧!黄书记对坤伯的确很关心,没多久便介绍坤伯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了。入党后,黄书记又对坤伯说,老孟啊!你现在不是普通人了,是党员,又是省里的先进,你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接再励,更上一层楼,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当全国的先进,上北京去见毛主席。坤伯听了黄书记的话,只觉得血液沸腾,直往头顶上涌,他把这些话,牢牢地记在心里。他心里很明白,这既是领导对他的关心和信任,也是对他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他虽然不会说太多的客气话,但听得多了,其中的一两句他还是记得的,他便向黄书记保证,请领导放心,我会加倍努力的。 要创造条件,再立新功谈何容易,他一个孤老头子还有哪些事可以做呢?这使他很费了一番脑子,他一连想了好几天,才想出一些他可以做的事来。他决定为集体要干更多的活,不当闲人,不吃闲饭。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创造条件,否则,那就是停在原地踏步。于是,春天来了,田里撒了稻谷种,他扛一根竹竿,守在田边赶鸡,驱雀儿,免得它们啄食种子;插秧了,他给大伙准备扎秧的稻草,有时人手紧时,他还下田帮助扯扯秧;割谷时,他戴一顶破草帽,顶着炎炎烈日,担两只水桶,一处一处地给正在割谷的大伙送茶水;收割完后,他又帮着去晒稻草,拾田里的稻穗…他不断地给自己加压加码。当然,给喂牛户的牛绳还是要搓的。不过这只能全部的放在夜间了。黄书记还对他说过,共产党人要胸怀世界,放眼全球,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小小的生产队。因此,他搓牛绳的任务反而比以前更重了——一个大队的牛绳他都包了下来。这样一来,他白天要做事,夜里搓牛绳,实际上他每天工作的时间,比过去出工挣工分的时间还要长,还要辛苦,半年下来,他瘦了许多,女儿们来看他,见他那满脸倦容和憔悴,便劝他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听那些再立新功的鬼话了。他听了非常生气,只差要挥手抽她们几个耳光,他把女儿赶出了家门。他耳朵里不能有这些不进步、不健康的声音腐蚀他。 生产队这年因干旱减了产,大伙的口粮都减了一大截。这时,坤伯主动提出来让队上把他的500斤口粮也减去200斤,只付给他300斤就行了,按上级规定,五包户的口粮无论是丰年歉年,都必须要保证的。他一提出,队长问他,300斤,一个月才25个谷子,怎么吃。他说,这你不用管,我自有办法。其实,他有什么办法,还不就是作践自己勒紧自己的裤带。他有他的想法,他觉得自己是共产党员,是先进,关键时刻如果不积极带头,别人会怎么看,还象个先进吗?于是,他每天都瓜菜代,洋芋、红薯、萝卜这些可以当粮食吃的东西,都成了他的主粮。一次,二女儿从家里来看他,正碰上他不在家,女儿揭开锅盖一看,锅里只有几个冰凉的小红薯,再推开碗柜门看看,柜里除一碗咸菜外,什么也没有。顿时,女儿的眼泪只象一串线断了线的珍珠,簌簌地直往下掉。坤伯回来后,女儿问他,队上为什么不给你称粮食?坤伯把队上干旱减产,他主动只要300斤口粮的事跟女儿一说,女儿嗔怪他说,你命都不要了,还要那名干什么?那名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穿?坤伯马上截住女儿的话。他不准女儿这么说,说女儿人虽然年轻,思想怎么这样落后,比他这个老头子还不如。女儿见劝没用,只好抹着泪回家,回去发动她的大姐和三妹,要他们都从自己那也不宽裕的口粮中,省上几口,给爹凑几斤粮食,好救救他的命。 坤伯努力了,但这年他没被评上省里的先进,上北京的愿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