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畸形人 (第1/4页)
畸形人 坤伯就三个女儿,老大老二出嫁后,老伴便离他而去。小女儿陪他只住两年,也结婚走了。从此,他便孤身一人。 那时,农村是这样规定的:凡是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女儿出嫁后,都算孤老,到了六十岁就可发享受五包,由生产队集体供养。坤伯的小女儿出嫁那年,他刚好六十岁,于是,他便名正言顺的成了生产队的五包户。 虽然坤伯做了队上的五包,每天不需要出集体工了,但他的身体还很硬朗,做惯了阳春活,乍一闲下来有些坐不住,家里那二分菜园子地被他伺弄得象盐末子一般细,一根杂草不长,但身上的力气还是花不完,他觉得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多寻点事做做,好松松筋骨,也打发打发这漫长的日月。于是,他主动地向队长提出来,生产队喂牛户的牛绳他给包了——他会搓牛绳,从小就跟父亲学会了这门手艺。队长当然求之不得,立刻答应了。并对他说,队上的棕树有的是,随便你剥,只要保证喂牛户的牛绳就行了。这样,菜园子里的活干完了,他便扛一张木梯,就去寻那些长在公家地里的棕树,爬上去,把棕片剥下来,晒干,扯出棕丝,搓出一根根牛绳,再给一户户的喂牛人家送去。牛是公家的,棕片是公家的,他吃的饭也是公家的,他只是出出力而已,牛绳当然不会要钱。其实,他有他的想法。一来自己身体还好,能做点事就做点事,这样也才对得起大家每年给自己供应的那五百斤谷子;二来自己无儿绝后当了孤老,按古人的说法,那是前世做了缺德的事,这辈子才会断香火的,所以,他这一辈子一定要行善积德,多做些好事,免得超生到下辈子再当孤老。当然,这后一种想法,只会在心底藏着,是不会向人说出来的。 就这样,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就象门前那条小河里的溪水一样,无涛无澜,无声无息,缓缓地、默默地流淌着,也不见发生过什么故事。大伙对坤伯很尊敬,见到他都喊一声坤伯,叫得他心里暖烘烘的,有时他给喂牛户去送牛绳,许多人还生拉硬拽的要留他吃饭,他觉得自己还真有点孤老不孤的味道。 那一年,生产队又进驻了县委工作队,队长怕他一个人过得太寂寞,到了晚上连个说句话的人都没有,便把一个工作队员安排住进了他家。坤伯虽然心里不十分乐意,觉得家里突然来了个陌生人,并且还是城里的,吃住都不太方便,但考虑到这是队长对他的一番好心,不好意思拒绝,便接受了。何况工作队里有规定,队员在住户家里住一天,不管吃没吃,吃好吃歹,都得给住户交一斤粮票,三毛钱,这钱足够他买盐、买肥皂、打煤油的了。 住在坤伯家里的这位工作同志,是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宣传干事,他住进坤伯家后,看到坤伯天天晚上都搓牛绳,有时候还搓到半夜,他觉得奇怪:坤伯是一个五包户,既不要挣工分,牛绳又从没见他卖过,搓那么多牛绳干什么?便问他的情况,坤伯告诉他说,队上有二十多头牛,一头牛一年至少要三四根牛绳,队上有的是棕片,他又会搓,现在自己不需要出工了,身体还行,搓几根牛绳,打发一下闲着的时间,也为队里省几个工钱。宣传干事一听,马上触动了他的那根新闻神经,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新闻题材,得好好地挖挖。 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走访,原来坤伯从当五包户那年开始,就一直为队上的喂牛户搓牛绳,并从来没要过一分钱,迄今已经有了五六年了,宣传干事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兴奋不已。马上动笔,经过几天的奋战,一篇《不惜羸病卧残阳》的通讯报道在州报的显著位置上出现了。一石激起千层狼。本来坤伯的确就有许多基本素材,加上宣传干事他那支生花妙笔,经过一番提炼和形容,顿时,坤伯便成了全州的典型,火了起来,就象是今天的明星一样,只一夜之间,便变得炙手可热。 坤伯的事迹见诸报端后,当然也很快地引起了一些州县领导的重视。觉得在身边既有这么一个先进人物,怎么就让他沉睡了这么久,发现得这么迟呢?现在必须要来个后来居上,把前面耽搁的时间追回来。于是,经有关领导批示,立即由宣传、广播、报社等部门组织了一套写作班子,要求写出更有份量的文章出来,向省报进军。 果然没多久,又一篇《古稀之年战犹酣》的长篇文章在省报的头版头条发表了,发表时还加了编者按,称孟杨坤同志是人老心红,老骥伏枥。犹如平地炸响了一声惊雷,强大而威猛的冲击波,撼动了全省。接下来,坤伯便作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去参加各种代表大会,先是在县里,后又到州里,接着又到了省里。出席省先代会时,大会还安排了他的发言,要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他是怎样把最高指示化作具体行动的。坤伯不识字,别人写的稿子,他也不认识,又笨嘴笨舌,讲不好那些政治术语,当时跟他一讲,他急出一身大汗。后来又有人对他说,不要紧,只要有实际行动就行了,会上会有人代他作发言的,他只须站起来向大家鞠个躬,让大家认识认识就可以了,他这才松了口气放下心来。 那天,他胸前戴着一朵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