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2春游颐和园 (第2/3页)
云殿、佛香阁为主体,围绕左右的建筑群。这是目下整个园子建筑最引人注意部分,也是全国建筑的精华。有很多建筑小单位,或是一个四合院,或是一组房子,布置得都十分讲究,花木围廊,各具巧思。但是从整体或部分说来,这个建筑群有些只是配风景而作的,有些宜近看,有些只合远观。想总括全部得到一个整体印象,得租一只小游船,把船直向湖中心划去,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建筑群,才会明白全部设计的用心处。因为排云殿后面隙地不多,山势太陡,许多建筑不免挤得紧一点。如东边的琼岛春阴转轮藏,西边的另一个小建筑群,包括铜亭都有点展布不开。正背面的佛香阁,地势更加迫促,虽亏得聪明的建筑工人出主意,把上佛香阁的路分作两边,作之字形盘旋而上,地势还是过于迫促。更向西一点的画中游部分建筑,也由于地面狭窄,作得格外玲珑小巧。必须到湖中看看,才明白建筑工人的用意,当时这部分建筑原就是为配合全山风景作成的。船到湖中心时向南望,在一平如镜碧波中的龙王庙和十七孔虹桥,都若十分亲切的向游人招手:“来,来,来,这里也很有意思。”从这里望万寿山,距离虽远了点,可是把那些建筑不合理印象也忽略了。 第三部分就是湖中心那个孤岛上的建筑群,龙王庙是主体。连接龙王庙和柳荫路全靠那条十七孔白石虹桥,长年卧在万顷碧波中,背景是一片北京特有的蓝得透亮的天空,真不愧叫作“人造的虹”这条白石桥无论是远看,近看,或把船摇到下边仰起头来看,或站在桥上向左右四方看,都令人觉得满意。原有个不加彩饰的四面通风的小殿堂,木料像是坚实的珍贵铁黎木作成,一经彩绘,反而俗气多了。桥东不远岸边还有一只铜牛,是两百年前铸铜工人的创作。只是太容易引起游人童心,只想骑骑开心,因此用铁丝笼网住了,不免令人有煞风景感。 第四部分是后山一带,这儿建筑废址并不少,四十年前还有几座彩绘牌楼,大致在芦沟桥事变后全拆掉了。保存完整的房子却已不多,很显明是经过几次历史事变的焚灼摧残后没有修复过来。由后湖桥边的苏州街遗址,到上山的一系列殿基,直到半山上的两座残舍利塔,据传说也是在圆明园被焚时就毁去的。后山过了大桥还有个山门,原来本是入园的正门,庚子后才改成后门,不多远就可到青龙桥小镇。目下重要的是有好几条曲折小山路,清静幽僻,最宜散步。还有好几条形式不同的白石桥和新近修理的赤栏木板桥,湖水曲折从桥下通过,环境特别幽静,划船时极有意思。 第五部分是东路以谐趣园为中心的建筑群。靠西上山有景福阁,靠北紧邻是霁清轩。这一组建筑群和前山大不相同,特征是树木比较多,地方比较僻静。建筑群包括有北方的明敞(如景福阁)和南方的幽静(如霁清轩)两种长处。谐趣园主要部分是一个不规则荷花池子,绕着池子有一组长廊和建筑。谐趣园占地不大,那个荷花池子,夏天荷花盛开时,真是又香又好看。这里四围树林子里,清晨黄昏经常会有极好听的黄鸟歌声。啄木鸟声也数这个地区最多。夏六月天雨后放晴时,树林间的鸟雀欢呼飞鸣,更现出一片活泼生机。入小宫门向左走去,不多远地方背风向阳处,长年有一丛竹子生长。由后湖引来的一股活水,分成两股,一股从暗沟流入霁清轩,把霁清轩分成两部分。另一股到此下坠五公尺,流入谐趣园荷花塘,因此作成小小瀑布,夏天水发时,水声哗哗,对于久住北方平地的游人,看到这些事物引起的情感很显然都是新的。霁清轩地近园中后围墙,建筑构造极其别致。小院落主要部分是一座四面明窗当风的轩,附近有一株盘旋而上的二三百年老松树,傍着一个孤立的亭子,在亭子上可俯瞰横贯院中的小小溪流。读过红楼梦的人,如偶然到了这个地方,会联想起当年书中那个性情乖巧,虽出家还多世俗幻念的女尼妙玉的住处。还有“史湘云醉眠芍药茵”的故事,也可能会发生在霁清轩大门前边那个芍药花坛前一点。这个建筑照全部结构说来,是比红楼梦创作时代略早一点。有人到过谐趣园许多次,还不知道面前霁清轩的位置,可知这个建筑的布置成功处。由谐趣园出宫门直向上山路走,不多远还有个杏花村,四十年前本来有个朴素木匾,写上“乐农轩”三字。虽只是平房九间一列,房子前斜坡一溜,花木却长得十分好。杏花以外紫白丁香、梨花、海棠都很好。直上去即可到位置在半山上的景福阁。这座亚字形的大建筑,四面窗子透亮,绕屋平台廊子都极朗敞。机会好,我们可能会在这里看到一些面孔熟习的著名文艺工作者,电影、歌剧、话剧名演员…他们也许正在这里和国际友人举行游园联欢会,在那里唱歌跳舞。 颐和园最高处建筑物,是山顶上那座全部用彩琉璃砖瓦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