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_四帝王的决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四帝王的决心 (第3/3页)

告诉了王安石,并说皇上派人出京巡察,叫他赶快销假。

    王安石得知此密报,立即采取了行动。

    张若水、蓝元振出京考察之前,王安石在京城最好的酒楼摆宴为他们饯行,他们在喝酒的时候说了些什么,没有人知道。不过,他们二人回京复命的时候,尽说青苗法的好话,说百姓都赞成新法。

    赵顼废除青苗法的念头彻底打消了,推行新法的决心更大了。他命曾布起草文件,驳回韩琦的意见,并将这份文件颁行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变法的决心。

    皇上的决定犹如一剂良药,王安石的病立即就好了,上班办事,毫无病容,变法的决心比以往更坚定。

    文彦博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入朝质问赵顼,说韩琦是三朝宰相,难道不如两个宦官吗?他的话不信,居然要信两个宦官的话。

    赵顼闻言后脸色大变,但碍于文彦博是先朝宗臣,不忍当面斥责他,只好还了他一个很难看的脸色,什么话也没有说。

    文彦博自知自己的话皇上听不进去,只好悻悻退出。

    在王安石病休期间,赵顼曾想让司马光出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谢绝不就,他说他个人的官位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朝廷是否废止新政。并多次上奏折,请废止新法。

    赵顼回答说:“朕曾命你为枢密使,主管军事,你为何多次拒而不受,而要不断地谈论一些与军事无关之事?”

    司马光回答说,他并没有接受军职,只要他在门下省一天,就要提醒陛下留意这些事情。

    王安石销假之后,地位得到了巩固,司马光被降为制诰,范镇却拒发新命。赵顼见范镇抗命不遵,亲手把诏书交给司马光。范镇因此辞去门下省的职务,赵顼照准。

    稍后,司马光被派到陕西做外任官。司马光不愿去,以书信同王安石进行几次沟通后,知道两人的政见完全说不到一块儿去,便决定辞去一切职务,退隐山林。

    从此以后,一直到赵顼驾崩,十六年时间,司马光闭门不出,倾其全力继续九年前就已经开始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编写。

    韩琦得知原奏驳回,继续上书申辩,赵顼不加理会。韩琦便请求辞去河北安抚使,只领大名府一路,被当即批准。

    反对青苗法的知审官院孙觉、御史中丞吕公著、知制诰兼直学士院陈襄都被贬官。

    赵抃对王安石的变法本就不怎么赞同,但在赵顼对青苗法的实施出现动摇、王安石称病不出的时候,又鬼使神差地帮王安石说了话,使青苗法得以颁布实施。当他看到反对变法的人纷纷被逐出京城,肠子都悔青了,上表弹劾王安石,并请求辞去参政之职。因为他知道,弹劾王安石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与其等着罢官,不如主动请辞,这样做才够爷们儿。很快,他便被贬到杭州去做了知州。

    参知政事一职出缺,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韩绛上位,并推荐李定出任监察御史。正是由于这个李定,使御史们与王安石的争论更趋白热化。

    李定曾任秀州判官,是王安石的学生、忠实追随者。他从秀州进京时遇见了右正言李常。李常向他打听南方百姓对青苗法的看法。

    “好呀!”李定不假思索地说“南方的百姓都说,青苗法使他们免受高利贷的盘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李常吃惊地说:“真的是这样吗?朝廷上下都在议论这件事,没有人说好呀!”

    李定冲着李常说:“那就叫他们到下面去看看吧!不要坐在屋里说瞎话。”

    李定将在路上遇见李常的情形告诉了王安石,并极力鼓吹青苗法是便民之策,百姓拍手称快,并对京城有人反对这项政策表示不理解。

    王安石很高兴他的学生支持变法,说那些人是无理取闹,并叫他见皇上的时候,将百姓的呼声说给皇上听。

    第二天,李定在皇上面前大力颂扬新法,并说南方的老百姓都支持青苗法。赵顼一时高兴,立即加封他为知谏院。

    宰相曾公亮站出来反对,说李定只是一个州判官,突然提拔为知谏院,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赵顼只好改命李定为监察御史。

    知制诰宋敏求、苏颂、李大临相继上书,说李定只是说了几句话赞扬青苗法的话,并没有特殊贡献,如此任命,扰乱了官吏任命的成规。

    赵顼、王安石分别做他们的工作,叫他们不要再纠缠这件事,三人还是不听。

    王安石便以目无君上、违抗君命为由,上表弹劾他们。三人同时被罢免。当时人称他们三人为“熙宁三舍人”

    北宋的谏官都很尽职尽责,他们不怕丢乌纱帽,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熙宁三舍人遭贬,并没有封住御史们的嘴。监察御史陈荐继续上表弹劾李定,并掀开了李定的一段隐私:李定在泾县主簿任上,母亲仇氏去世,他没有上报丁忧。

    中国古代有一项规定,不论是谁,做了什么官,双亲去世,都要辞官回家守丧三年。李定隐瞒母丧不报,不仅有违律法,而且败坏道德。不仅为士大夫所不齿,甚至连普通百姓也会骂他是一个连禽兽都不如的下流坯子。

    李定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他说仇氏不是他的生母,所以没有上报丁忧。

    原来,李定的父亲李问曾做过国子博士。他的生母仇氏曾嫁过人,相传与苏轼结交的佛印禅师就是她的儿子。后来,仇氏到李家做了李问的妾,生下一子,就是李定。李定出生不久,仇氏被逐出李家,改嫁给一个姓郜的人家。李定长大成人后,见生母改嫁,不愿相认。故仇氏去世,他没有上报丁忧。

    古代有规定,父母去世,除了皇帝外,无论你当了什么官,都要向组织报告,并回家守丧三年,这叫丁忧。李定的母亲去世,他不报丁忧,道德上叫不孝,制度上是违法。

    陈荐的弹劾状够厉害。

    王安石有意袒护李定,斥责陈荐捕风捉影,并上表弹劾他,罢免陈荐监察御史,改任崇政殿说书。

    监察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继续上表弹劾李定,并指责王安石袒护弟子。

    王安石见几个御史的矛头指向了自己,立即进宫面见赵顼,说他们三人狼狈为jianian,这样的人留不得。

    赵顼此时对王安石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只要是王安石说的,一律照准。林旦、薛昌朝、范肯很快就被罢官逐出京城。

    李定见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弹劾他,也觉不安,请求解职,改授检正中书吏房。

    赵顼的抉择,支持王安石。

    王安石的决心更大,为了一个李定,竟然罢免了七名御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