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帝王的决心 (第2/3页)
才能,通晓民政。 司马光却说:“有才能当然可以用,但他的身边必须要有正直的人帮助他,监督他的言行,这样才能不出乱子。” “王安石这个人怎么样?”赵顼转了个话题。 司马光不假思索地说:“外面的人说王安石虚伪,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他的性格太执拗,太固执,刚愎自用,有时甚至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这是一个很大的毛病。” 司马光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但对王安石的评语还是比较公正的。但他的意见,并没有改变赵顼的决定。 陈升之是王安石变法的同志,他同王安石一起创设变法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当了宰相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陈升之当了宰相,考虑到变法遭到绝大多数人反对的事实,想改变一下现状,做一些符合大众口味的东西以笼络众望。于是奏请罢免有众矢之的的三司条例司,以求在百官中得到一些赞成票。 陈升之当宰相后第一件事就是拿三司条例司开刀,出乎王安石的意料。两人为此发生了激烈争吵。 陈升之知道,王安石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同他作对绝不会有好下场,很多人试图同他较劲,结果都很惨。他不糊涂,既然同王安石撕破了脸,自己就得卷铺盖走人,他选择了很多人都采用过的办法,请病假。 富弼是这么干的,很多人都是这样干的。称病不出,这是政府官员表示不满情绪的一种最好办法,从古到今,屡试不爽。 3、三不足的由来 陈升之病休之后,王安石推荐枢密副使韩绛主持三司条例司的工作。 韩绛是王安石的忠实追随者,他上任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奏请全面推行青苗法。他说青苗法是便民之法,民间都愿意向政府借贷,在河北、京东、淮南三路试行,效果很不错。 赵顼求变的心情也很迫切,接到三司条例司的奏报,下令在各路设置提举官,专门管理推行青苗法的借贷之事。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有三个目的,一是使富人不得乘农民之急高利盘剥,体现的是抑兼并、济困乏的思想;二是使农民“趋时趋事”不误农时,发展农业生产;三是使国家财政收入得到增加。 各路提举官在执行的过程中,对第三条的认识似乎要深刻一些,这就是增加财政收入。而增加财政收入的最好办法就是多贷款,贷出的款越多,收回的利息就越多,收的利息越多,提举官的政绩就越大。由于一味追求财政收入,青苗法在实行的过程中就变了味。 很多地方为了多获取财政收入,便想方设法多贷青苗钱,不论贫富贵贱,按户头分配。实际的情况是,富户并不特别需要借贷,贫户急需借款,官府又怕他们还不起,有些地方的提举官便想了一个办法,按百姓的财力,自富至贫,将官款按比例分摊,并规定贫困户借款由相邻的富户担保。 王广渊在京东,将那里的民户分为五等,上等户强行贷钱十五千,下等户强行贷钱一千,到期如果不能还款,便派衙役上门逼讨。王广渊进京汇报,反说百姓对政府是感恩戴德。 所有这些,当然逃不过御史们的眼睛。 谏官李常、御史程灏,上表弹劾王广渊在京东强行摊派,坑害百姓。河北转运使刘庠,根本就不发青苗钱,他的理由是百姓不愿借贷。 王安石亲自到御史台对御史们说:“你们到底要怎么样?积极推行新法的能吏你们要弹劾,对新法消极对待的你们置之不理。朝廷的事情都是这样办,还能富国强兵吗?” 御史台并不归中书省管,王安石也捂不住这些人的嘴,该说的他们还是要说。 十一月,颁行农田水利法。 前参政张方平丁忧期满还朝,受命聘任地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省,这也是一个反对变法的人,如果留在京师,对变法将会形成一种阻力,因王安石排挤出判应天府。 熙宁三年(1070年)春,司马光主持对李清臣等人的考试,他在试卷里出了一道策问题:“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实际上是向应试者质询,示意他们做文章予以批驳。 试卷送呈皇上审批时,赵顼叫人“以纸贴其上”并批示“别出策目,试清臣等” 第二天,赵顼问王安石:“听到有三不足之说吗?” “不知道!”王安石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当赵顼说起三不足的内容时,王安石便知道这是有人在搞鬼。他虽然没有高度概括出三不足,但类似的内容确实说过。他的脑子转得快,立即因势乘便,申明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道理,把司马光等人的攻击驳了回去。 王安石后来的变法,倒真的是按“三不足”精神,勇往直前,坚持到底。 从此以后“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成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战斗口号,广为流传。 正在新法如火如荼地推行时,身居大名府、官居河北安抚使的韩琦说话了,他上疏要求废除青苗法,指出青苗法危害百姓的情况。 韩琦当了多年宰相,是个重量级人物,他的话引起赵顼足够的重视。在和王安石讨论韩琦的奏折时说:“韩琦是国家的忠臣,虽然为官在外,对朝廷仍然是念念不忘,朕原以为青苗法会有利于百姓,没料想为害如此之烈。再说,青苗贷款只用于乡村,为何也在城市推销呢?” 王安石便说,都市的人如果也需要贷款,为什么不借给他们呢? 赵顼的思想开始动摇了,有意终止青苗法,并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几位辅臣。 王安石知道皇上变法的信心动摇了,请了病假。 赵顼知道王安石得的是心病,心里也觉过意不去,便命吕惠卿去做他的工作。王安石干脆就卧床不起,拒不见客。 4、抉择 赵顼对参政赵抃说,朕听说青苗法弊多利少,才准备废除此法,并不是与王安石过不去,他怎么能称病不出呢? 赵抃当时还是拥护王安石,主张等王安石销假以后再议。 赵抃说得委婉,韩绛却是直截了当,他说圣如仲尼,贤如子产,他们刚刚主持国政的时候,也曾遭到众人非议,何况王安石呢?陛下如果决意要行新法,非要留用王安石不可!王安石如果留用,一定也会像仲尼、子产一样先抑后扬。 赵抃、韩绛的劝谏,又使赵顼犹豫起来。他决定派宦官张若水、蓝元振考察青苗法的执行情况,再作最后决定。 当天晚上,曾公亮派儿子把政局有变的情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