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七花钱买了个主子的这才是宋史2 (第3/3页)
祭文中说,刚狼陵大王兄弟,有意本朝,忽遭惨变,实在是令人痛心,字里行间,充满了哀伤之情。 夏人拾得这篇祭文,献给了元昊。元昊又命人把遇乞也杀了。 有人要问,元昊乃一代枭雄,阴险狡诈,难道就不识宋人的反间计?为何要轻意地杀掉两个宠臣呢?如果了解个中隐情,元昊杀掉这两个人,就可以得到合理的理由了。 原来,刚狼陵、遇乞是元昊第五个老婆的兄弟,遇乞的老婆没藏氏与元昊的第五个老婆是姑嫂关系,常进出于夏宫。 没藏氏生得貌美如花、风情万种,是一个天生尤物,进出夏宫,并不回避元昊。元昊本就性好色,见没藏氏秀色可餐,起了占有之心,但碍于遇乞手握兵权,未免有投鼠忌器之感,没奈何,只得将一腔相思之情强埋在心里。正在这个时候,种世衡投书给刚狼陵、遇乞,劝他们投降宋廷。虽然其中颇有疑点,但他并不给刚狼陵、遇乞解释的机会,假公济私,乘机除掉了遇乞。 元昊杀了遇乞,将没藏氏拘进宫中,一哄二骗三恐吓,很快就俘虏了这个刚死了男人的寡妇,元昊的枕边又添了一个尤物。元昊如愿以偿地搂得美人归,索性把王嵩放出来,厚礼相待,请王嵩回去转告种世衡,说他愿与宋讲和。 种世衡的反间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称臣,就能得到赏赐 种世衡得知元昊有求和的意图,立即报告给延州主帅庞籍。 国与国之间议和,是国家大事,边关将帅无权做主。庞籍一面将西夏元昊求和的意图飞报朝廷,一面派人随同西夏使臣从勖赴汴梁和谈。 赵祯这个时候已经很厌战了,从内心讲,他很想同西夏达成和议的,但又忍受不了西夏的那种态度。因为西夏使臣从勖到达汴梁后,态度相当傲慢,只说奉命前来和谈,并不肯向宋称臣,其实,西夏是模仿契丹人,想敲竹杠弄一笔钱。 早在此之前,元昊在三川口之战后,就曾表示要同宋讲和,那时他打了胜仗,态度强硬,拒绝宋提出的取消帝号和称臣的条件,致使和谈破裂。这一次,元昊仍然不肯称臣,谈判再次卡壳了。 西夏使臣从勖见宋不肯让步,说可以把宋皇帝的意见带回去向国主汇报,请求国主定夺,不过,他又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宋廷要给西夏一些恩赐,只有这样,他才能回去向他的主子汇报。 赵祯说只要西夏称臣,其他事情好商量。于是,他命邵良佐、张士元、张子奭、王正伦四人随西夏使臣从勖一同西行,赴西夏与元昊谈判。 邵良佐等四人到了西夏后,同元昊展开了第二轮谈判。 元昊原则上同意称臣,但狮子大开口,索要的岁币远远超出了邵良佐西行时赵祯给他们的底线,他们四个人做不了主,只能报请赵祯定夺了。 元昊再命如定聿舍、张延寿两人为使,随宋廷使臣再赴汴梁,与宋举行第三轮谈判,商谈宋朝每年给西夏的钱物数量,名义是“赐” 经过反复地讨价还价,最后终于达成协议:西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仍保持名义上称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在双方的节日再“赐”银两万两千两,绢、帛、衣着两万三千匹,茶一万斤;重开边疆榷场,恢复民间贸易往来,但西夏青盐不得远销宋境;双方以前所俘军民各不归还,今后如有边人逃亡,不得越界追逐;两国边境划中为界,界内停筑城堡。 这个和约,元昊占尽了便宜,宋朝花费重金买了个“主子”的虚名,表面上西夏对宋称臣、奉正朔,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只不过是心理上虚幻的安慰罢了。元昊在自己的地盘里照样当自己的皇帝,照样任命自己的官员,不仅不向“主子”缴纳贡赋“主子”每年还得给他一大笔的钱财。 这份和约同契丹那份和约除银、绢等钱物的数量不同外,就一个字不同,契丹那份和约是“纳”西夏这份和约是“赐”“纳”字令宋廷颜面尽失“赐”字,似乎有一点主子的味道。 赵祯花钱买了个主子的身份,实在是有些惨不忍睹。 和谈成功,签订了停战协议,赵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他不认为这个协议有什么不妥,毕竟西夏承认了他这个主子的身份,而且边廷不会再有战争,尽管花了不少钱,但能买到一个边境无硝烟,倒还是很值得的。 其实,元昊已经落入种世衡反间计的圈套,自剪羽翼,杀了刚狼陵和遇乞,诱得没藏氏之后,又贪于女色,生活已逐渐走入荒yin之途,加之西夏的经济状况已经相当糟糕,元昊也无心再战了。另外宋有韩琦、范仲淹、庞籍三人御边,经过一番筑城修寨,边关已近无懈可击,元昊即使再战,也占不到丝毫的便宜。元昊请求修和,西夏向宋纳贡才是正道。赵祯不但不要求元昊向宋廷纳贡,反而每年还要赐其大量的白银、绢和茶。 宋朝君臣的懦弱,志在于苟安,毫无振作之气,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这个“停战协议”执行得并不好,宋、夏之间断断续续又打了数十年,直到北宋灭亡才算了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