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花钱买了个主子的这才是宋史2 (第2/3页)
定州寨之战中惨败,震惊了朝野,赵祯立即对镇守边关的几名主帅的防地进行了调整,命韩琦管辖泾原,让范仲淹与王沿换防,王沿去守庆州,范仲淹改守渭州。 范仲淹接到调令后,以王沿只能纸上谈兵,难以胜任镇守边关重任为由,上书朝廷,请求与韩琦联手驻守泾州,统一部署西北防御,并将他的防御计划向朝廷作了详细汇报。 赵祯批准了范仲淹的请求,命韩琦、范仲淹、庞籍同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府治设在京兆府(今西安),将王沿调回京师。又命文彦博守秦州,滕宗谅守庆州,张亢守渭州。 韩琦、范仲淹共同经略边疆,同心协力,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善待当地的各族人民,深得百姓们的拥戴。边境当时流传四句歌谣: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可见韩琦、范仲淹两人接受镇守西北边疆的重任后,对抵御西夏的入侵,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形势造就人,边寨的危情和残酷的战争,使一介儒生范仲淹成了宋代抵御西夏入侵的一位帅才,为天下的文人争了光,正是范仲淹的努力改变了宋夏边境的力量对比,使永兴军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敢于征战的劲旅,使西北边境得到了巩固和安定。 元昊虽然多次率兵前来sao扰,但在韩琦、范仲淹的严防固守下,总是无功而返,因为西夏的骑兵打游击战是他们的强项,攻城拔寨他们就没有什么好办法。 看来,宋军在西北战场上屡吃败仗,并不是西夏的军队有多么强,宋有多么弱,而实在是宋军无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军不会带兵打仗,士兵只是一群没头苍蝇,虽然他们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但最终也只能落得个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悲壮下场。 再说种世衡,因刚狼陵派人行诈降计,欲施反间计除掉刚狼陵,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人选来实施反间计。 有个僧人叫王光信,足智多谋。种世衡将他招至帐下,对他说了西夏大将刚狼陵施诈降计已经投在宋营中,自己欲施反间计除掉刚狼陵,只是苦于找不到这样一个人。 王光信虽然是一个僧人,却有一颗爱国心,立即向种世衡请战。 种世衡对他说,这个计划风险很大,自己并不强求,如果不愿意或者没有把握,可以另找他人。种世衡说的话,虽然有点激将法的味道,但也是真话。 王光信并不推却,欣然答应前入夏营行反间计。种世衡封了王光信一个官职,命他改名王嵩,给刚狼陵、遇乞写了一封招降书让他带上,并嘱咐他遇事随机应变,小心从事。 种世衡在信中说朝廷知道刚狼陵有归顺之心,特地授他为夏州节度使,请他尽快归顺大宋。并在信的后面画了一颗枣、一只龟。刚狼陵不知其意,询问王嵩是什么意思。 王嵩回答说,枣、早同音,龟、归同声,意思是请他早归宋朝。 刚狼陵非常狡猾,认为王嵩这是诱敌之计,冷笑着说,种使君也是一个大人了,为何使用这种小孩子的把戏,当我是三岁小孩吗?他命人将王嵩绑了,连同招降书一同献给元昊。 元昊看罢招降信,命人将王嵩推出去斩首。 王嵩本是个有胆识的人,见元昊要杀他,不但不惊慌,反而大笑着说:“人说夏人多诈,我却不信,谁知果然名不虚传。” 元昊拍案而起,大喝道:“明明是你宋人jianian诈,欲用反间计,反说夏人多诈,真是岂有此理!”看来,元昊确实有过人之处,一眼就识破了王嵩的计谋。 王嵩冷笑着说,刚狼大王先派狼埋等人投降宋军,种使君才有这封回信。他派去的人还在鄜州,李文贵还得到重用,我朝已授刚狼大王为夏州节度使。现在竟然出尔反尔,不是夏人多诈又是什么?王嵩说罢,两眼望天,自言自语地说:“我死了,有李文贵等四人偿命,不亏!” 元昊听了王嵩之言,吃惊不小,转问刚狼陵是怎么回事。 刚狼陵施用诈降计,并没有向元昊报告,这时王嵩突然说起这件事,一时难以说清楚,回答起来未免有些结结巴巴。 元昊不免起了疑心,命人先将王嵩押下去,然后让刚狼陵将事情的经过说清楚。刚狼陵便将他的诈降计向元昊作了详细汇报。 元昊将信将疑,将刚狼陵留住帐中,实际上是软禁起来。然后暗地派人冒充刚狼陵的信使去见种世衡。 种世衡预料这个信使是元昊派来的,故意把他当成是刚狼陵的人,招待得格外殷勤,并装模作样地与来人约定刚狼陵、遇乞两人投宋的时间。 信使以为这些都是真的,回去后如实地向元昊作了汇报。 元昊以为刚狼陵真的背叛了他,召来刚狼陵与信使对质。到了这个时候,刚狼陵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了。元昊见刚狼陵吞吞吐吐、面露惊慌之色,怒从心头起,拔剑出鞘,手起剑落,把刚狼陵斩为两段。并下令把遇乞关进狱中,等候处理。 种世衡得知刚狼陵被杀,知反间计已经奏效,连忙写了一篇祭文,命人暗地里送到西夏境内。他在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