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_六拗相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六拗相公 (第1/3页)

    六 拗相公

    1、一人独大

    韩绛罢相之后,王安石一人独揽宰相大权。

    一人独大,这在北宋不多见。因为当时的同平章事一般都是两个人,即两人并列为宰相,主持朝政。

    宋朝有几本通俗小说集,包括《碾玉观音》、《菩萨蛮》、《西山一窟鬼》、《志诚张主管》、《拗相公》、《错斩崔宁》、《冯玉梅团圆》等。这几篇小说的问世,预示着中国小说的来临。其中,《拗相公》写的是王安石推行新法不得民心的故事,反映了宋代反对新法一派的思想倾向。

    “拗相公”是时人对王安石的别称。

    拗,是不顺、不顺从的意思。如果用来形容人,则表现为这个人性格倔强,个性很强,不服输。王安石就是这种人:文学上独树一帜,造诣颇深,散文笔意雄健峭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上,他不甘现状,锐意改革。

    王安石推行新政,不容许任何人反对。朋友不行,反对他,朋友就变成了敌人;敌人更不行,反对他就会叫你靠边站。他能言善辩,能说服皇帝赵顼相信他的强国之策,决心把他的改革计划进行到底,当然,这还要取决于赵顼也有一颗求变之心。因为在仁宗皇帝时,王安石也曾上过万言书,请求变法,仁宗皇帝就不理会,王安石虽然雄心万丈,却无用武之地。

    王安石当政后,赵顼给他配了两个助手,新任参知政事冯京、王珪。在这两名副手的协助下,他大举推行的新法,保甲法、免役法,就是在这段时期内相继出台的。他是个文人,知道文人的影响力,为了控制天下的文人,在推行新法的同时,他还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变革。

    宋初沿用唐朝的旧制,以科举取士。所试科目是诗赋杂文及帖经墨义,仁宗时听从范仲淹的建议,取消了帖经墨义,考试的科目为:先考历史或政治,次考经典古籍。这两轮考试过关后,再在皇帝亲自监督之下考诗赋,然后再考策论。

    王安石当国后,欲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一意兴学。赵顼命令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这个问题。

    苏轼认为,仁宗朝立学已经是徒存虚名,但科举取士的制度还是可行的,没有必要进行变革。

    赵顼也同意苏轼的意见。王安石却坚持认为现有科举制度有不尽完善之处,必须改革。后来经过调解,决定以经义论策取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后来更立太学生三舍法,注重经学。

    王安石为了控制学者文人的思想观念,编写了一部名为《三经新义》的书,并将此书规定为官定标准,无论学校、科举,只准使用《三经新义》,所有先儒传注,一律废止。应试时,考生的意见如果与宰相的见解小有出入,便会名落孙山。

    王安石虽然是文学大家,但《三经新义》毕竟是在两年内仓促写成,而且还是由他的儿子王雱和吕惠卿编写,学术价值并没有得到如欧阳修、苏轼等大家的认可,他是凭借宰相的权力,废止先儒们典籍而专用他的书。这恐怕是王安石“拗”的一种体现。

    苏轼是文坛巨子,文学造诣不输王安石,而且更胜于他,他见王安石如此专横,实在是忍无可忍。为了表示对王安石的不满,他在一次进士考试中,给举子们拟了这样一道试题:

    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功异。为何?

    王安石知道苏轼是在指桑骂槐讥讽他。借故把苏轼调到开封府去做了一名推官。苏轼本来就很有名气,因这一事件而遭王安石的排挤,更使他声名大震。

    苏轼知道自己得罪了王安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再次上疏,指斥王安石的新法。其实,早在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他就曾上过一道奏折,矛头直指青苗法。两次奏折,都是洋洋洒洒,包罗万象,雄辩滔滔,直言无隐。

    苏轼知道,这一道奏折呈上去后,京城再也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了,立即上表请求外调。

    其实,此时的苏轼,早已陷入纠纷之中。

    当时有一个谣传,说苏氏兄弟运父灵乘船回四川原籍途中,曾滥用官家的卫兵,并购买家具瓷器,并可能偷运私盐从中牟利。

    谣言是王安石的亲信谢景温放出来的。

    官方派人到苏氏运灵所经过的各省路途上,从船夫、兵卒、仪官搜集资料。苏轼也真买了不少家具瓷器,但并不违法。官差回去报称,无所收获。

    司马光归隐之前,赵顼曾对他说,苏轼的人品欠佳,说司马光对他的评价似乎过高。

    司马光当时回答很巧妙,他说:“陛下是指有人控告他吗?我对他知之较深。陛下知道,谢景温是王安石的亲戚,控告是王安石的授意。再说,苏轼虽然并非完美无缺,但比那个隐瞒母丧不报的畜生李定,要强百倍。”

    按苏轼的政绩,应该官居太守,赵顼也有这个想法。但王安石和谢景温不同意,认为最多只能将他放到一个小县去当判官。

    赵顼搞了个折中,将苏轼下放到风景秀丽的杭州为判官。

    苏轼对外放早有心理准备,对于谢景温的弹劾置之不理,连修表自辩也不肯,接旨后,带上家眷到杭州上任去了。

    2、寄情山水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弟弟苏辙,字子由。父亲苏洵。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占据唐宋八大古文家中的三席之地。

    为示区别,后人称哥哥苏轼为大苏,弟弟苏辙为小苏。

    苏轼的文章传自家学,博通经史,更擅长文学,下笔千言,文不加点。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他和父亲苏洵及弟弟苏辙一同赴京应礼部的考试。兄弟俩都以优等高中进士。

    当时的文坛领军人物欧阳修把苏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