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十没有结局的争斗 (第2/3页)
。丁谓等人利用赵恒的病情,经常在他面前进谗言。 丁谓、曹利用进宫谒见赵恒,请求罢免寇准,刘皇后也说寇准这个人野心太大,一手遮天,任何事情都由他说了算,朝廷快成为他的朝廷了。 赵恒又犯病了,竟然忘记了与寇准的约定,加上丁谓、钱惟演在外,刘皇后在内大进谗言,寇准竟被罢相。不过,赵恒内心对寇准还是倚重的,并没有难为他,只是让他远离了政治核心,封为莱国公,去做了太子太傅这样的虚职。 寇准被免职后,李迪、丁谓、冯拯三人同时升任参同平章事,任中正为参知政事,钱惟演为枢密副使。 寇准被贬之后,周怀政因为与寇准的私人关系十分密切,自然成了刘皇后、丁谓等人的眼中钉。为了保住寇准的地位,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周怀政不遗余力地争取赵恒收回成命。但在刘皇后、丁谓的阻挠下,他连见赵恒的面都很难。周怀政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他作了最坏打算,与其束手待毙,不如奋力一搏。他找到寇准,说出自己的打算。 寇准失落地说:“皇后干政,天子大权旁落,我也被免了相职,还能做什么呢?” 周怀政说,太子无法监国,不妨让皇上直接禅位。 这就是周怀政的计划,冒险发动一次政变,杀了丁谓,幽禁刘皇后,重新让寇准做宰相,扶持太子登基,让赵恒做太上皇。 寇准说,这样的大事不是小孩过家家,一旦泄露出去,是杀头之祸。 周怀政拍着胸膛说:“出了事,我一个人兜着,绝不连累任何人。” 寇准虽然不主张这样做,更不打算参予其中,但他的心里,有着一股改变政局的强烈欲望。尽管觉得周怀政的想法很轻率,但制止的态度也不是很坚决。实际上,他也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周怀政出门时,他只说了一句,万事都要小心。显然,他默许了周怀政的计划。 寇准送走周怀政以后,将自己关在家里,暗暗地探听宫中的消息。 周怀政决定铤而走险,他找到自己的弟弟礼宾副使周怀信、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等人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把太子推上皇帝宝座,让赵恒退位去当太上皇,并且要把刘皇后废掉,恢复寇准的宰相职位,而丁谓等人都在预计的诛杀行列。只因他做事不密、选人不准,客省使杨崇勋跑到丁谓那里告密了。 后来的结果,就是赵恒下诏拘捕周怀政等一众人犯。 3、寇准遭贬 周怀政图谋政变的案子暴露后,丁谓、曹利用想乘这个机会除掉寇准。 丁谓想除掉寇准,是政见不合,而曹利用则是记恨在澶州议和时寇准对他的那一顿训斥。二人不谋而合,都有除掉寇准的想法,不知是谁先提出来的建议,反正是一拍即合。他们连夜活动,欲在审案中把寇准扯进去。 赵恒下诏,周怀政的案子交由枢密院讯问。可巧这天坐堂审案的人是枢密副使曹玮。曹玮是曹彬的儿子,累建战功,本是宋廷守卫边关的大将,因边境安宁,才命他进枢密院任职,做了枢密副使。 曹玮是武将,为人正派,皇上派他审案,他只是审问周怀政的罪状,并不想株连他人。周怀政自己也承认,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一人所为,与任何人没有关系。案子很快就审完了,曹玮具本上奏,只罪周怀政一人。 曹玮是贤吏,周怀政也算条好汉。 丁谓得知审案结果后,大失所望,将审理的结果密报给刘皇后。他们说曹玮审案不公,有包庇之嫌,这样的惊天大案绝不是周怀政一人所为,肯定还有同党。他们请皇后出面,将案子发回重审,借机兴大狱,铲除所有异己。 恰好此时赵恒的病情略有好转,刘皇后便不敢擅自做主了,只能在赵恒旁边阴一句、阳一句地怂恿挑拨,要继续追查太子监国的事。 赵恒带病上朝,对群臣说,要彻查太子与周怀政谋反案是否有关联。群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出声。李迪上前跪奏道:“陛下有几个儿子,为何要下这样的圣旨?臣拿项上人头担保,太子绝无二心!再说,太子还是一个孩子,有必要将他牵扯进来、自毁皇室根基吗?” 赵恒似乎听出了话中的味道,也似乎明白了这番话的分量,想了想,终于点点头,宣布将周怀政正法,案子不再重审。 丁谓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又同刘皇后合谋,揭发当年寇准上报的“乾佑天书”是寇准、周怀政、朱能等人搞出来的骗局。寇准等人有欺君之罪。 赵恒下令逮捕朱能等人。朱能狗急跳墙,杀死了朝廷派来的使者,率众叛乱。后来被镇压,朱能自缢而死。 周怀政及“乾佑天书”案牵涉到很多人。寇准既是周怀政想要扶上宰相之位的人,又是“乾佑天书”的始作俑者,自然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他先被贬为太常卿,出知相州,当他出京准备前往相州时,又出了朱能率众拒捕的事情。朱能虽被官军镇压了,寇准却又受到株连,再贬为道州司马。 所有这些事,都是在赵恒病重期间发生,丁谓从中cao纵,刘皇后拍板决定。 这件事过去了好长时间,有一天赵恒又明白过来了,很奇怪地问身边的人:“怎么好长时间没有看到寇准了?”身边的人惧怕刘后,谁也不敢说寇准去哪里了。后来他得知刘皇后假借自己的名义把寇准撵到道州去了,尽管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