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十没有结局的争斗 (第1/3页)
十 没有结局的争斗 1、寇准得罪了小人 丁谓过目成诵,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而且还智谋过人,善于筹划,别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到了他的手上很快就会处理得干净利落,工作能力也特别强。 寇准很赏识丁谓,常夸奖丁谓是个人才。已经去世的宰相李沆看人的眼光很毒,他见寇准夸赞丁谓,告诫说:“丁谓固然有才能,但是这等人可使他在人上吗?” 寇准却说:“像丁谓的才能,相公终能压抑他使在人下吗?” 李沆微笑着说:“现在不必辩论,日后你自然记得我说的话。” 寇准却不以为然。 寇准第三次入相之后,对丁谓的jianian邪略有耳闻,但由于是故交,故此对他也礼尚往来,而丁谓对寇准,也是毕恭毕敬。 一次宴会时,寇准的胡须沾上了菜汤,丁谓亲自帮寇准整理干净。寇准很率直,最不喜欢阿谀奉承的人,他见一个堂堂的参知政事、副宰相竟然对自己如此恭卑,不但不感激,反而笑讽他,说参知政事是国家的重臣,竟然为上司捋胡子,是不是有点不应该。 一句话,弄得丁谓哭笑不得,下不了台。 丁谓拍马屁拍错了地方,当时又不便发作,但他是一个是小人,小人有仇必报,寇准让他当众丢了脸,从此便怀恨在心,他要寻找机会,报当众受辱之耻。 丁谓有才能,但为人jianian诈,心术不正。有一次,赵恒赏他和其他八位大臣每人一条玉带,而库房里只剩下七条,赵恒说就拿自己所用的玉带补上,但当时并没有从身上取下来。丁谓很想得到皇上佩戴的那条玉带,又不便明说,便把库房里那七条玉带发给了另外七位大臣。几天之后,大臣们前去谢恩,赵恒见丁谓没有佩戴新的玉带,很是奇怪。丁谓假惺惺地说:“臣已经有玉带了,陛下赏赐的那条太珍贵了,臣不敢要,准备还给陛下。” 赵恒这才发现玉带还戴在自己身上,连忙取下来赐给丁谓。丁谓既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又给赵恒留了面子,还留下了为人坦诚的印象。一举三得,这就是丁谓。 寇准不吸取上次得罪王钦若的教训,明知五鬼之一的丁谓不是善类,却偏偏要得罪这样的小人。寇准又为自己种下了祸根。 2、一次未遂的政变 天禧四年(1020年),赵恒中风病倒在床,几乎不能处理国家大事,朝廷一时出现权力真空。 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寇准已经认识到丁谓是一个jianian诈之徒,两人的分歧逐渐加深。朝中官员也逐渐分为了两派,一派以寇准为首,有李迪、王曾、杨亿以及宦官中的周怀政等,另一派以刘皇后、丁谓为首,包括曹利用、钱惟演等。 赵恒患病期间,两派的政治斗争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赵恒躺在病床上,并没有意识到两种暗流的涌动,在病情加剧的时候,他担心自己一病不起,宋室江山还要人来管理,便向宦官周怀政说起了他的担心,准备让太子监国。 周怀政同寇准的关系密切,便把皇上有意太子监国的想法告诉了他。 寇准得知这个消息后,秘密进宫面圣,建议让太子监国,选贤良之臣辅佐太子,同时说丁谓、钱惟演都是jianian佞小人,只知道结党营私、贪赃枉法,难以忠心侍奉少主,请求罢免丁谓、钱惟演等几个jianian佞之徒。 恰巧那天赵恒没犯病,他也知道刘皇后擅权,听了寇准的话便点头同意。寇准得到了赵恒的首肯,立即密令翰林学士杨亿秘密起草命太子监国的诏书,许诺事成以后让他顶替丁谓的位置。 杨亿是个聪明人,知道刘皇后和丁谓的势力强大,为了防止泄密,他把所有人都赶走,深夜独自一人字斟句酌地起草这道关系重大的诏书。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好。 杨亿倒是严守机密,寇准却出了问题。 寇准生活奢华,喜欢醇酒美人,一次酒喝多了,居然把这件要命的事说了出来。 丁谓听说后吓出了一身冷汗,半夜三更坐着牛车去找曹利用商议,并且通过太监向刘皇后通风报信。 刘皇后原本是中立的,并未倾向双方中的任何一派。 寇准为人正派,不屑于刻意奉承刘皇后。曾有人状告王蒙正霸占别人的盐井,寇准主张严惩王蒙正。王蒙正同刘皇后之兄刘美是儿女亲家,这样一来,寇准无意中便得罪了刘皇后。打狗没有看主面,寇准无意间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劲的政敌。 丁谓却不同,他意识到刘皇后地位的重要,对刘皇后也是刻意巴结,大事小事,只要有机会,他都要同刘皇后唠叨几句,对于与刘皇后有关联的人,他都照顾得很周到,刘皇后表面上虽然没有说什么,心里觉得丁谓这个人蛮不错的,因此,从感情上,较之寇准,就要亲近得多。 寇准密谋太子监国,事先没有同刘皇后商量,丁谓抓住这个机会,从中挑拨,说寇准目中无人,这样的大事竟然瞒着皇后,居心叵测。 刘皇后是一个颇有野心的女人,朝中的大小事情,她都想插手,就是赵恒处理国事有时也要征求她的意见,她怎么能容忍臣子对她视若无睹呢?刘皇后被激怒了。她指使丁谓等人参奏寇准,请求赵恒罢免寇准的官职。 赵恒的病情时好时坏,情绪极不稳定,原本懦弱的性格此时更加脆弱,容易受身边的人左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