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十破灭的梦想 (第2/5页)
在皇上面前表现的机会到了。他不假思索,口若悬河地说,西夏没有人才,李秉常只是个小孩子,梁太后篡政后,西夏是女人当国,人心不稳,宋军一到,即可踏平西夏,活捉李秉常。言下之意,宋军征讨西夏犹如探囊取物,马到成功。 赵顼听了种谔的奏对,更加坚定了征伐西夏的决心。他以为西夏不足畏,取西夏犹如到自家菜园摘菜一样容易。 熙宁初年,赵顼曾向老宰相富弼询问富国强兵之道,富弼当时曾经告诫说:“陛下即位之初,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熙宁七年(1074年),宋、辽因边界问题出现纠纷,赵顼欲兴兵伐辽,当时太皇太后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辽国如果容易征服,太祖、太宗皇帝早就早收复了,何必要等到今天?”其实,太皇太后的这句话,放到现在仍然适用。可惜,赵顼将富弼与太皇太后的话忘得一干二净,发动了一场不该发生的战争。 第二天,赵顼召开御前军事会议,宣布了西征的决定。尽管遭到了孙固和吕公著的极力劝谏,仍然没有改变他西征的决定。 赵顼下达了出征命令:李宪从熙河、种谔从鄜延、高遵裕从环庆、刘昌祚从泾原、王中正从河东,兵分五路,同时向西夏进军。并诏命吐蕃首领董毡带兵一起出征。 孙固见朝廷命李宪为帅,非常吃惊,他认为李宪是个宦官,根本就不会领兵打仗,不能胜任西征军统帅之职。 “宦官不能为帅吗?”赵顼反问。 “当然不行。”孙固肯定地说“出兵打仗是军国大事,以一个阉人为帅,难道说朝中无将、中国无人吗?前线将士,能听一个阉人的命令吗?” 赵顼不耐烦地说:“这是朕的命令,谁敢不听?” 孙固见赵顼铁了心要命李宪为帅,只好不再说这件事,接着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五路出兵,谁统一指挥,如果没有一个统一发号施令的人,在战场上会乱套的。” “朕岂不知要有总帅吗?”赵顼说“只是还没人能胜任总帅之职。” 吕公著附和着说:“如此重大军事行动,当然要有一个总指挥,既然无人能胜任总指挥的职务,就不要出兵吧!” 孙固接口说:“公著所言极是,请陛下三思!” 赵顼沉着脸说:“朕意已决,你们不要多说了。” 孙固、吕公著撞了一鼻子灰,只好作罢。 退朝之后,赵顼刚刚坐定,高太后打发人请他立即进宫,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连忙赶进宫,见过礼之后,高太后劈头盖脸地问:“听说皇帝分兵五路征伐西夏,可有此事?” “是!”赵顼紧张地问“有什么问题吗?” 高太后问道:“高遵裕为其中一路的主帅?” 赵顼点点头,表示有这么回事。 “不行!”高太后断然说“这一路军马要撤回来,不然要误大事。” 赵顼不解地问:“为什么呢?” “高遵裕是我的伯父,我对他的为人最清楚。”高太后说“他对朝廷的忠心无话可说,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气度太小,贪功,命他镇守边关可以,命他领兵打仗不行,不但不能建功,恐怕还要误事。” “母后不必多虑。”赵顼说“经略使(高遵裕)在环庆威声很高,不会临阵失机!何况是五路兵马并进,他既然容不得别人战功高过他,打起仗来肯定是不甘人后,这正可以促成他争建战功。” 高太后知道赵顼个性刚愎,听不进劝告,只得说:“我可把话说前头,到时出了事,不要说母后没有提醒你。”说罢,退入后宫去了。 西夏的密探打探到宋廷分兵五路征伐西夏,立即将军情报告西夏国母。 梁氏得此情报,急忙召集众将商量防御之策。西夏众将得知宋兵来犯,个个摩拳擦掌,他们说李宪是一个宦官,不懂带兵打仗,种谔是西夏的败将,不可足勇,宋廷无将,那些带兵的人,都是酒囊饭袋,是来送死的。并说如今秋高马肥,正是打仗的好时候,都主张分兵迎敌。 有一位老将却力排众议,他主张坚壁清野,以避宋军的锐气;在灵州、夏州集聚重兵,以逸待劳;再派精兵截断宋军的粮道。这样,宋军就会不战自乱,到时,数十万宋兵别说打仗,退兵恐怕都来不及。待到宋军溃退之时,诸位将军要怎么杀就怎么杀,人人都可以杀个痛快。 老将的谋略,得到了众人的赞同。梁氏便采纳了这员老将的建议,传令众将依计而行。 宋军兵分五路向西夏境内挺进,一路上,西夏的军队略为抵抗后,便向西夏的纵深后撤,没有遇到顽强的抵抗。 在宋军眼里,西夏军简直就是不堪一击,在夏军的心里,这是诱敌深入。两军将士各怀心事,在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猫,对方是老鼠。 李宪统领熙、秦七军和吐蕃首领董毡的三万兵马,杀入西夏境内,攻占了西市新城,袭取女遮谷,收复古兰州,一路连捷,居然在开幕筑城,设置帅府。 种谔率鄜延九万三千兵,出绥德城攻占了米脂城。直逼夏州,驻军于索家坪。 王中正率河东兵攻占宥州。 高遵裕这一路,率领步兵骑兵八万七千,出庆州杀奔西夏,收复清远军。 刘昌祚这一路,领兵马五万六千,出泾原杀奔西夏,在磨移隘杀败夏军,迫使夏军逃往灵武。 五路军纷纷告捷,赵顼在京城得到捷报,欣喜若狂,下令李宪统领五路军,直捣夏都。 宋军将士见攻入夏境之后,一路顺风顺水,连连告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