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_六天书的闹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六天书的闹剧 (第2/3页)

的站前面,官小的站后面。王钦若认为不应该将他排在翰林学士之下,因为他原来就是副宰相。于是,去找赵恒申诉。

    其实,寇准也不错,他是按规定办事,按规定,资政殿学士确实应排在翰林学士之下。

    赵恒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特地在王钦若资政殿学士前面加了一个“大”字,王钦若的官职便成了资政殿大学士。这样,王钦若站班就可以位列翰林学士之前了。寇准见皇上有意抬高王钦若,也无话可说。赵恒巧妙地解决了寇、王两人之间的矛盾。

    赵恒派王钦若、杨亿等人负责主持《册府元龟》一书的编撰工作。

    赵恒很重视这部书,经常亲自审稿。王钦若善于揣摩圣意,凡是赵恒喜欢的部分,他都要设法让赵恒知道是自己写的,凡是赵恒不喜欢的部分,他都要想法让赵恒知道,这是杨亿等人干的,与他无关。其实,就文才而言,王钦若无论如何不能与当时文坛领军人物杨亿相提并论的,但是,王钦若会耍花招,通过这些或明或暗的手腕,王钦若逐渐成为赵恒最为赏识的大臣之一。

    编书,对于悠闲风雅的文人学士来说,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对于有着强烈政治欲望的王钦若来讲,无异于是在服刑。王钦若认为,这都是拜寇准所赐,他恨死了寇准。

    王钦若是小人,谁得罪了他,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像一只饿狼,眼睛放着绿光,睁得大大的,时刻注视着身边的一切,他要寻找机会,狠咬寇准一口,以泄心头之恨。

    一天散朝后,赵恒很恭敬地目送寇准离去,王钦若对赵恒说:“陛下这么敬畏寇准,是因为他对江山社稷有功吗?”

    赵恒点点头,表示赞同。

    王钦若却说:“澶州一战,陛下不以为耻,反认为是寇准的功劳,臣实在是想不通。”

    赵恒愕然,忙问王钦若为什么这样说。

    王钦若解释道:“城下之盟,春秋时期的小国都感到耻辱。陛下是大国天子,反而与外夷议和,这不是很可耻的事吗?”

    赵恒听后,不禁脸色大变,心里极不是滋味。

    王钦若见赵恒心有所动,故意不看赵恒的脸色,进一步说道:“澶州之役,有一个极恰当的比喻,犹如赌博,赌徒的钱快要输光了,就把剩下所有的钱全押上,作最后一搏,这叫做‘孤注一掷’,寇准请陛下至澶渊,就是把陛下当做他的孤注啊!用陛下的生命作最后一搏,这是多危险的事啊!”赵恒听后,犹如五雷轰顶,脸色大变,原来寇准竟如此不顾自己的安危。

    这原本就是王钦若挑拨离间,故意陷害寇准,但赵恒居然信以为真,于是,他渐渐疏远寇准了。

    寇准是个性情中人,凡事率性而为,就是在选任官职上,也不是按部就班的搞升迁,他说:“当宰相的职责就是选贤任能,循规蹈矩可不行。”不拘一格,选贤任能,这本是一件好事,想不到却授人以柄。

    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寇准被罢相,以刑部尚书衔出知陕州,参知政事王旦升任宰相。

    王旦进宫谢恩,向赵恒表达了他的疑问,他认为,寇准宰相当得好好的,为何突然免去他的宰相之职呢?

    赵恒遮遮掩掩地说:“寇准不按律条任用人员,用国家的爵赏来树立自己的声誉,现在不让他再执掌大权,也是在保护他嘛!”

    没什么可说的,皇上对谁失去了兴趣,随便找件事就是一个理由。

    3、王钦若的歪点子

    寇准成了地方官,王钦若升参知政事,出任知枢密院事。一个下,一个上。下去的明知有人从中捣鬼,却又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上来的春风得意,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一次简单的人事变动,似乎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因为宋朝的宰相变动太频繁了,好些人都是几上几下,做了几次宰相。然而,这一次却不同,这一次宰相的调整似乎预示着一个安定平稳的时代逐渐逝去,大宋多事之秋的开始。

    寇准到陕州以后,一切倒还顺利。这一天,知益州张咏从成都回京述职,路过陕州。寇准出郊迎接,并设酒为他饯行,临别之时,寇准对张咏很客气地说:“君治蜀多年,政绩卓著,寇准敬慕得很,能将你治政的经验传授给我吗?”

    “你也未免太谦虚了吧!”张咏话锋一转道“不过,《霍光传》不可不读哟!”

    寇准闻言,一时莫名其妙,只得答一声:“领教了!”

    送走张咏之后,寇准立即取来《汉书?霍光传》,边读边想,不知张咏的话到底有何含意。忽然,《霍光传》中出现了“不学无术”之句,寇准顿时醒悟,不由笑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张公说我,想必指的就是这句话了。”

    过了一段时间,赵恒下诏,寇准调任知天雄军。契丹使臣经过大名,寇准设宴招待,来使笑着对寇准道:“你是宰相,德高望重,怎么不在中书省,却到这里来了呢?”

    “我朝天子,由于朝廷无事,特地派我到这里来,掌管朝廷北大门的钥匙。”寇准机智地说“你有什么疑问吗?一并提出来。”

    契丹使臣哑口无言。

    寇准被罢相,贬出了京城,王旦也继任宰相了,赵恒心里却很不痛快,越想越觉得窝囊,越想越觉得澶渊之盟是他平生的奇耻大辱,整日里闷闷不乐。

    王钦若最会揣摩赵恒的心事,他知道皇上心中的郁闷之气从何而来,也知道赵恒无心打仗,便故意对赵恒说:“陛下如果想雪耻,可以再次发兵,夺回燕云十六州。”

    赵恒哪里还敢与契丹作战,便借口说河北的百姓刚刚脱离兵祸,他不想让百姓再受战争之苦,问王钦若有没有其他好办法。

    王钦若顺水推舟地说:“那就只有封禅,因为封禅才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那是不可行的啊!”赵恒说“自古封禅,先要有祥瑞之兆,或是建立了很大的功勋,才会封禅。”

    王钦若又奏道:“祥瑞当然是不容易得到,但古往今来的祥瑞有多少是真的呢?前代载在史书上的种种祥瑞都是人力制造的。只要人主尊信崇奉,诏告天下,大力推崇,那和真的祥瑞有什么区别?”

    王钦若见赵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