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_六天书的闹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六天书的闹剧 (第1/3页)

    六 天书的闹剧

    1、千万不要得罪小人

    和平降临了,来自北方的巨大压力没有了,大宋终于抛掉了压在心头数十年的包袱。虽然有那么一点点不光彩的味道,但和平终究还是可贵的。

    赵恒并不觉得有什么屈辱,还洋洋得意地觉得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心情格外地舒畅。

    既然北方战争威胁的警报解除了,那就不用再打仗了,不打仗,就不必要那么多的军队了,因为养兵是很耗钱的。为了节约军费开支,进而减少财政支出。景德二年(1005年)正月,赵恒下令,合并防区,裁减军队,让大批的士兵回家种田,将那些因战争而荒废已久的土地重新开发出来,种上庄稼和经济作物,尽快恢复经济发展。

    在那个农耕的时代,农业绝对是立国之本,赵恒的这一决策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聪明决策。

    宰相毕士安、寇准还奏请通互市,号召流亡在外的百姓回归家园,广储蓄等,并举荐马知节守定州、杨延昭守保州、李允则守雄州、孙全照守镇州,并拟定了一揽子计划,报请赵恒审批。

    这都是利国利民的国策,赵恒是求之不得,当然是全盘照批,且还将两位宰相鼓励一番,叫他们多出一些这样的好点子,将国家的经济恢复起来。

    通互市,就是发展对外贸易。

    宋朝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会做买卖的,国内贸易不必多说,海外贸易远达阿拉伯各国。以前,宋朝辽邦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两国的边境相互封锁,没有什么来往,更谈不上边贸了。宋、辽休战之后,毕士安奏请通互市,搞双边贸易,这可是宋、辽两国互惠互利的一个英明决策。因为辽在北方,畜牧业发达,他们的战马是宋朝想得到的好东西,而大宋内地盛产粮食,茶叶等农产品都是辽国的紧缺物资。因此,发展宋、辽双边贸易以互通有无,确实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

    此后不久,宋朝先后在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设置榷场与辽国做生意。

    榷场就是交易市场。景德四年(1007年)又在宋夏边境的保安军(今陕西志丹)、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等地设置榷场,同西夏做起了买卖。

    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带动了国内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的盛况。从商人数急剧增加,众多富商大贾云集京城,当时商业发展的程度可见一斑。商业繁盛,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给朝廷带来滚滚财源,商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支柱,景德年间仅商税年收入就高达四百五十万贯。

    此时大宋王朝的繁荣,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

    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同毕士安、寇准二位宰相的尽心辅佐是分不开的。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赵恒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宋廷虽然赔了一些财物,但换来了宋、辽两国边境的和平,在他看来是值得的。因此,他对当时力主亲征的寇准也心存感激,在战后的一段时期内,对寇准是言听计从。

    景德二年(1005年)十月,毕士安病逝,赵恒亲自到灵前哭祭,辍朝五日,赐谥文简。

    寇准性格刚直,很多事情都是毕士安从旁调停,工作才更有起色,澶州一役,政策虽多出自寇准,但也有毕士安相助之功,毕士安的去世,对宋朝是一个损失,对寇准,也少了一个在工作上能互补的好搭档。

    毕士安病逝后,寇准一人独居相位,一切政令多半独断独行。责任大了,做的事情就多了,难免要得罪人,其中就有劝赵恒南逃金陵的王钦若。

    君子可以坦荡相对,小人可是得罪不得,因为小人的花花肠子忒多,他不找你的麻烦就算是万幸,如果你得罪了他,他就会不择手段地缠着你,一直缠到你死为止。

    王钦若就是这种小人。寇准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人,不久,这个小人就给寇准带来霉运。

    2、小人的招数能通天

    王钦若身材瘦小,脖子上长个rou瘤,被人戏称为“瘿相”这个人善于揣测赵恒的意图,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在赵恒做太子的时候,他就曾鼎力帮助他渡过一次难关。

    那是至道二年(996年)的事。开封府所属十七县都因为遭灾而被免税。有人上报太宗皇帝,说开封府夸大了灾情,大面积免税意图收买人心。生性多疑的太宗皇帝对这件事很重视,派人去调查核实。赵恒当时兼任开封府尹一职,如果调查属实的话,朝廷一定会追究赵恒的责任,甚至会给他带来灭顶之灾。

    幸亏负责调查的官员回来报告,说灾情属实,其中有一个叫王钦若的官员还声称,有几个县的灾情比上报的还要严重,太宗这才放心。

    赵恒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很感激王钦若,若干年后提起这件事,对王钦若仍是大加赞赏。事实上,王钦若这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帮助赵恒打马虎眼。

    赵恒即位之后,王钦若第一个站出来请求减免五代以来积欠的赋税,并且在一个晚上就把该减免的数目理清造册,第二天便送呈御览。赵恒看后大惊地说:“五代以来,竟然有这么多的欠税,先帝怎么不知道呢?”

    王钦若巧妙地回答说:“先帝英明得很,他当然知道这件事情,只是他故意不办,将这份人情留下来给陛下去做,让陛下借此收买民心。”

    太宗皇帝是不是这样想的,谁也不知道,但这句话很符合赵恒的胃口。从此以后,王钦若便步步高升,一直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的高职。

    王钦若虽不是忠诚善良之人,但也颇有才干,能干一些实事,可惜心术不正。当契丹兵打过来的时候,他劝说赵恒南巡金陵,被寇准臭骂了一顿,随后还被驱赶出京,知天雄军去了。从此,他和寇准的梁子就结上了,心里把寇准恨上了。

    辽、宋澶渊会盟之后,南北通好,在裁减军队的过程中,知天雄军王钦若奉诏还京,恢复原职,仍为参知政事。

    王钦若与寇准结有梁子,两人合不来,王钦若干脆自己请求解除参知政事的职务,改任资政殿学士这个清职。

    寇准确定王钦若上朝站班,位列翰林学士之下。当时文武大臣上朝,是按官阶等级站班的,官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