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工程與賑災 (第3/4页)
萬天的人工,按一天人工清除一方丈左右計算,每一工五十五個錢,加上三升米,全部計畫需要三萬四千貫,他已然籌得一半,請太后再撥給他一萬七千貫。 此項計畫蒙朝廷批准,蘇東坡開始和數千工人和船夫一起活動起來,費時四個月,工程完畢。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堆積如山的水草和淤泥。蘇東坡計上心來,用以建築湖上的長堤。那時湖濱已密密的圍起來,全是富戶的庭園別墅。由南岸步行到北岸的人必須順著婉蜒的湖邊走大約二裏之遙。一條湖上的直堤,除去可以供人步行外,也可以增加湖面的美麗,巳大為縮短往返的距離。此一道堤上有六座拱形的橋,九個亭子。蘇東坡在時,其中一個亭子做為他的生詞,裏面供有他的畫像,以便居民膜拜,紀念他對地方的德政。等勢利小人呂惠卿得勢之后,他設法弄到一紙朝廷命令,將此紀念亭拆毀。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湖中的惡草不再滋生。蘇東坡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把沿岸部分開墾出來讓農人種菱角。農人必須注意將自己地段按期除草。他向中書省上書,請求確保此項稅收,必須應用在湖堤和湖的保養上。 除去增加西湖的實用價值之外,不管是有意也罷,無意也罷,蘇東坡也增加了西湖的美。但是這種德政后來也遭致政敵的攻擊,說他"虐使捍江廂卒,為長堤于湖中,以事遊觀"。 蘇東坡又試驗更龐大的計畫,要擴展江蘇的運河系統;這是蘇州城外一項拖船駁運計畫。還有后來他把在杭州西湖所做的工程也施之于阜陽的西湖。這些計畫有些沒能實現,但是附有地圖的詳密計畫,足以證明他在工程方面的想像力。 我們必須提到他的一項龐大工程計畫,不過因為他被召還京未及實現而已。那個詳密計畫現今依然保存。在錢塘江入杭州灣的江口,有一個小島,那個地方每年船毀人亡,損失慘重。錢塘江勢如奔馬的洪流正好與流入海灣來的海水相遇,受阻于此一小島,遂變成了極其危險的漩渦逆流。這個"浮山島"之得名,就因為四周沙洲時隱時現,而駕船者無從辨認水道何在。這些沙洲有的一二裏長,據說一夜的工夫就會完全失蹤不見。旅客乘船到杭州,這一段路最為可怕。自浙江東岸來的人,宁願在龍山橫過海灣,但是從東南地區順錢塘江而下的人,則不得不冒險經過。有時可以看見落水的大人兒童哭喊救命,還沒來得及搶救,已被洪流巨狼吞沒。但是杭州江上的交通還是很重要。貧苦的西南地區人民,都以杭州以北西湖地區產的米為生,而杭州人則依賴西南地區的燃料。鹽也產在杭州灣,運銷西南地區。雖說水運危險,水運仍極繁忙,但運費高昂,因為水上風險大,運輸行必須付給工人厚禮。這樣,使國家遭受無形的損失,為數達到數百萬貫之巨。 蘇東坡就想在深知錢塘江情形的人協助之下,解決這個問題。新計畫是想把通往杭州的船運移到此危險地點上面的一條路。在蘇東坡主持之下,擬定了一項計畫,需款十五萬貫、員工三千,為時兩年竣工。在此計畫下,要將錢塘江引入一條八裏長的新水道,水的深度足可供航運,要築石堤一條,長兩裏又四分之一,在山下鑽隧道六百一十尺長。不幸這項計畫正在擬定中,他必須離開杭州。 同時,他也正在為另一項更迫切的問題忙得要命,那就是饑謹的威脅即將來臨。他到任的那一年,就已收成不佳。米價七月間六十文一鬥,到九月間漲到九十五文一鬥。幸而平倉裏還有存糧,他又籌畫到二十萬石,賣出了十八萬石,才算穩住米價,在元信五年(一O九0)正月,使米價跌到七十五文一石。在那年春季多雨,看來年成有望。農人借錢施肥勤耕,滿希望夏季豐收。在五月六日,杭州一帶大雨滂淪,多日不止,民家積水將及一尺。農人的盼望眼看悉成泡影,隨便有點兒常識之人,都能看出來,一已存糧吃光,勢將挨餓。蘇東坡派人到蘇州常州去視察,接到的報告是該兩地全境淹水。水庫崩裂,部分稻田被水淹沒,農人在划船搶救殘存物品。搶救的潮濕稻子還可燒幹,稻草用以喂牛,必須設法以濟時艱,而且刻不容緩。 雖然不需大才方可預知,蘇東坡卻在事前早有準備。他一向相信常平倉制度遠勝過饑荒之后的救濟,所以他早就不斷購買穀子存滿糧倉,好來應付荒年。因為霍雨連綿不絕,他越為奮戰不懈。在半年之內,自七月開始,他給皇太后和朝廷上表七次,陳述實情,籲請急速設法。前兩次表章叫"浙西災傷第一狀、第二狀。"后面五個叫"相度準備賑濟狀",七個表章合成一個情急的呼籲。他呼救不停,直到朝廷人人覺厭煩了。他那種急躁是太背乎中國人的習慣。若干朝廷的特使也在當地,人家一言不發。蘇東坡喊叫什麼?比平常多下了一點兒雨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他是為自己挖掘政治上的墳墓吧? 但是他深信一分預防勝過十分救濟。在當地買,或是由外地進口,這樣不斷存糧,以防食糧短缺,並隨時賣出以平定糧價,饑荒是可以防止的。把糧食向貧病與饑民施捨,永遠是狼費無用,只能觸到疾苦表面,根本辦法則是預防。有遠慮的人永遠是氣躁的。他指出來,在神宗熙宁八年(一0七五),沒有人事先做何防備,結果大饑荒來臨。神宗皇帝須要撥出一百二十五萬擔食米設立粥廠救濟貧民,竟有五十萬窮人餓死。除去人受的災難之外,朝廷救濟、減免稅款和各項歲收,一共損失了三百二十萬貫。蘇東坡指出,比照之下,他去年只用了六分之一的糧食就穩住糧價,防止了災情。現在第二次饑荒會更甚于第一次,就猶如第二次發病會比第一次嚴重。人民少量的存糧已經逐日減少,必須立即設法。 奇怪的是,除去蘇東坡一個人外,別人都是無動于衷。他一看朝廷公報,不覺大怒。好多浙江和鄰近的地方官都在春天奏報豐收有望,但無一人陳明新近的暴雨和水災。蘇東坡奏准以修繕官衙的款項購買食米,因為救饑荒第一。六個月以前,他妻請撥給五萬貫購買食米,杭州當分得三分之一。朝廷是把錢撥下來,但鄰省一個名葉溫舉的稅吏,卻把蘇東坡應得的款額剝奪了。錢一到,人人都想分潤,但是目前卻無人肯陳報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