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史_06-10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6-10章 (第3/5页)

的是,突围战死也是一种解决办法。

    勇敢的九爷备下了足足的兵,想突围。九爷表示:我们全家都举意,为伊斯俩目和穆民殉身;我们要追随毛拉道祖太爷的道路,为主牺牲…后来,毛拉(指马化龙)给了口唤,他们都为教献了身,如愿以偿。

    庄严的气氛弥漫全教。我的故乡山东也在这大时代里出了一位英雄,济南金阿訇,教内尊称金爷。

    金爷在同治战争之际,正在经营北京的两处哲合忍耶清真寺———齐化门(朝阳门)上坡寺和昌平镇寺。

    十三太爷为了疼顾山东金爷,想着把他拉进舍西德的行列里。同治七年,毛拉派人到昌平州,喊金爷来金积堡领舍西德…金爷来了。到十年,毛拉、金爷等亲眷、弟子都得了舍西德。

    也许,现在可以明白十三太爷马化龙当年那段著名的预言了———卡费勒要卷土重来,我们的道路还是维尕叶·屯拉的道路。

    毡爷《曼纳给布》中记录了许多据说是十三太爷马化龙预言的诗句,真伪难以断言——其中有一些文风、口吻都酷似后日沙沟太爷马元章的作品。十三太爷马化龙最重要的、具有预言性的言论都浸透了哲合忍耶的束海达依主义。他的言论实际上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多、那么复杂和怪涎。沉重的心情和对于前途悲观的判断压迫着他,唯有牺牲的举意才能平衡这种心境。马化龙生前不拘教法细末,做人风流,处世随俗——因此常常使后人忽视了他内心的宗教性。事情逝去一百年以后,细细回味金积堡的故事,十三太爷马化龙内心的这种性质渐渐变得醒目了,像一块沉底的铁,漆黑沉重。同治年间金积堡涌现了数不尽的无名英雄,他们都在历史大狼的冲淘下逝去了。但是没有人比得上十三太爷马化龙,没有谁承受过那样的心灵负担。

    原初的拯救思想,原初的替罪思想,一种成为一神教人生观和世界观支柱的认识,终于在同治九年末出现了。十三太爷马化龙在他的哲合忍耶灭顶覆灭前夕。感受到了人类信仰史上曾有过的残酷考验。阿布杜·艾哈德·毡爷的《曼纳给布》记载了他的思想和情感:毛拉问:做古尔邦,什么东西最贵?答:骆驼。其次是牛、羊。毛拉说:你们的古尔邦,只是些畜牲。你一个阿訇也不知道最贵重的古尔邦。最贵的是:易卜拉欣把儿子伊斯玛仪勒做古尔邦。为着援救众人,我把自己的身体举意做了古尔邦。

    古时,一神教的圣人亚伯拉罕,即中国回民所谓易卜拉欣,按照真主的指示,决心杀死自己的儿子。当他真地举刀刺向自己的儿子时,主准许他改宰一只羊羔。这是一切有信仰的人都知道的古老宗教故事。

    如今,哲合忍耶全教都牢牢记着:“十三太爷马化龙为着换回多斯达尼,把自己一家人举意当了古尔邦的羊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小事。

    但这在信仰、心灵、神圣的历史上,却是一件罕见的大事。

    特别是在由孔孟之道伦理道德代替信仰的中国,十三太爷马化龙对亚伯拉罕古老命题的实践,标志着中国人之中心灵追求的程度,更说明在中国社会中宗教存活的艰难。

    亚伯拉罕的传说残酷而深刻。

    十三太爷把这个传说表演了一遍。同治十年元旦前后,金积堡周边发生的故事是残酷的。它们冲尽了黄河古灌区渠闸相错鱼米之乡的安谧气氛,把兰州和石峰堡的血腥送了进来。这样,前定又一次被证明,前定和束海达依道路的悲怆而刚硬的信念,深深地被强化了。

    同时被强化的是组织,即教门。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能有人如此不顾死活地信仰,简直不可思议。但事实如此,同治回乱远逝之后,哲合忍耶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再生和壮大。关于十三太爷马化龙和金积堡的史实,也藉宗教的形式顽强地流传着,不肯被时光吞没。这一点,董志塬上残存的和在俄罗斯定居的陕西回民没有做到,杜文秀的大理回民也没有做到。

    第08章十三太爷进官营

    漆黑中黎明的因素正在徐徐发展,但是还不是黎明,鱼肚白尚在天边和窗棂上似有似无。我想,再也没有哪一个时辰能和此刻相比。在哲合忍耶严谨艰苦的日常宗教生活中“奥拉特”的魅力永远是这么强烈,永远是这样隐现在最后的黑暗中。

    顺着大自然的山脉走势,沿着河流的上下游,踩着大自然一样伸展绵延的交通线,我在半个中国倾听着晨礼的奥拉特。

    哲合忍耶教派在晨礼之后,加念很长的念辞,称为奥拉特。

    当念到“万物非主,只有真主”一句时,哲合忍耶作为一个教派的仪礼的特征便出现了:念诵的人们排在由前后两班相对而跪组成的打依尔上,随着这一句念辞微微陶醉。似是陶醉,似是问答——前文讲过,La(“万物非主”的第一个音节)表示否定;头要摇向外,而In(“唯有真主”的第一个音节)表示肯定,头要摇向心——这就是著名的哲合忍耶摇头念经。

    重要的是:这句念辞,共念五十六遍。

    为着纪念十三太爷马化龙在官营里受酷刑折磨的五十六天。

    不知是否因为读过历史系就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我在那肃穆的打依尔上,听着自己的声音溶化在高昂的奥拉特齐诵之中,暗数着从一一直数到五十六遍——我不知自己是陷入了感动,还是沉入了陶醉。

    历史湮灭以后,宗教在宣布真实。耳边那朴直得粗陋的调子,在赞颂中渐渐显出不可抗拒的魅力。每天一次,在视野中,有两排白帽渐渐从黑暗中浮现出来,化成一个矩形的阵。

    没有任何一条史料记载过那五十六天刑讯。没有任何一本史书同时是追求真理的尔麦里。没有任何一个史学家真正探求过亡人的内心。然而,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半个中国处处有人在数着那历史的五十六秒。打依尔上每一个戴白帽的人都在否定和肯定,都在反复地认识着一个起码的真理。

    五十六遍反复质疑反复坚信的真理,强大地解说着百年之前那冤屈的五十六天。我随众念着,说不清心里满溢的感动——就这样,每一个穷乡僻壤目不识丁的农民,都准确地掌握了一星历史。

    然而,哲合忍耶的打依尔决不是利用宗教去强记历史,而是彻彻底底的宗教场所和宗教生活——宗教应当包涵历史。回民们在打依尔上,在拱北上,一次又一次地纠正着我,使我不至于在为他们书写时,把宗教降低成史学。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在哲合忍耶的忌日册上,写着“十三太爷进官营”

    毡爷《曼纳给布》详尽记载了这一天。十三太爷马化龙在“十一月十五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