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续出的英雄mdash; (第10/13页)
止与爪洼的贸易而已。至于渡海去攻击爪洼一事,则是想都不曾想过。 所以,虽然说中国的王朝对于渡海攻击上事,并不是绝对没有,不过如果再加上忽必烈本身并不是汉人的这项条件的话,也许就不会这么想了。至于那四百本人所写的历史小说或是假想历史小说中关于唐、宋、明等对于日本领土野心之描述,我想其实应该也只不过是个无理的设定罢了。 无论如何,元确实是一度攻击而来,却因为神风而不得不退兵。在第一次的远征时,威吓的意味应该大于实质,本来应该是只要稍微给日本尝一点苦头就可以退兵吧。毕竟,正面之敌一南宋尚且存在,因此若对日本派遣个几万的军队,从效率上来看还真是一件蛮愚笨的事。 第一次对日本的远征是在西元一二七四年。而在到了一二七六年时,第七十八位的伯颜就领军占据了宋的城都,也就是杭州临安府。 占领的过程不破坏分毫。忽必烈这个人从不好的方面来看是贪欲,而从好的方面来看则是一个对于财政和经济非常关心的人,他实在是不愿意将地上最为繁荣的一个都市加以破坏,希望尽量能够在毫发无伤的情况之下将之取得。 结果确实也如了他的意。由于在来到此处之前已经经过了无数满是鲜血的战役,因此后来当蒙古军压迫而来时,许多的都市干脆就依次开城投降。另外,忽必烈也曾对伯颜说过——这事之前好像也提过要向曹彬学习一事,也就是不需要流无益的血,而伯颜也遵守了。只是,要不要多流无益的血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对方必须不抵抗才行。是以,对于那些自认为已经不行了而开城投降的城池,当然是就尽量不去动它,而那此会抵抗过的,则给予彻底的破坏。 在常州之战中,由于守城的宋军曾有过激烈的抵抗,因此当蒙古大军人城的时候就大肆加以屠杀。当然其中也有着要杀一儆百的意味在内,只是事情做得实在是太过残忍。据说当时蒙古军在将城外的农民抓来杀死之后,还将尸体的油脂取出,然后用聚集起来的油脂当做火攻城壁的材料。在听闻了这样的事情之后,其他的城池莫不悚栗,因此才决定尽早降服。 到了现代,许多研究蒙古的历史学家对于这常州的屠杀事件还是不太愿意多谈,甚至还有叙述蒙古是在几乎没有什么流血冲突就接收了南宋全土的书籍,这实在是贻笑大方。 对了,伯颜他另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百眼”在发音上是差不多的。 这时宋的皇帝其实只是个五、六岁的小孩,他的祖母,也就是皇太后握有实际的大权。这个祖母是个很迷信的人,当她召来预言者询问这个国家是否守得住时,这名预言者回答,只要具有百眼的男人不攻来的话,那就没有问题。由于实际上人不可能真的有一百只眼睛,因此这位祖母便很安心,怎知当蒙古军攻来时,竟听闻其总帅就叫做百眼,因此不由得脸色发青,留下了这则传说故事。 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于西元一二七六年时杭州开城,形式上宋朝在此时即已灭亡。只是实际上宋尚未全部灭亡就是了。 有些顽强的抗战派就仕奉了皇帝的年幼兄弟之命,从杭州临安府逃出。这就是第七十七位的张世杰,以及文天祥、陆秀夫等人悲壮抵抗的开始。 至于降服的宋帝,则被一路带往北方,来到了现在的北京谒见忽必烈。忽必烈对于降服的宋帝倒没有给予什么残忍的对待,而是将之列于贵族,供养其后半生。只是,一个曾为皇帝的小孩子必须要在忽必烈的面前行跪礼,说来也真是个悲哀的光景。忽必烈的皇后在看了之后不由得流下眼泪,当忽必烈问道是否是因为可怜这些人的缘故时,皇后的回答出乎意料,答道:听闻人世间无有能够持续千年的王朝,谁知道何时我们的子孙是不是也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让忽必烈也不由得伥然。 接着,忽必烈对那些顽固的抗战派下令讨伐。只是伯颜在将杭州临安府陷落之后,认为总司令官一职已不再需要,就转回北方去了。 关于这个伯颜,在美国竟有位作家写了本伯颜在其中登场的历史小说。这本书名为《黑蔷薇》,作者则叫做威斯坦。内容叙述中世纪的英格同巴士越过丝路而来到了中国,当时正是伯颜攻陷杭州临安府的时候,因此关于伯颜,里头也有着那是当时世界一流将军的叙述。 这本小说曾被搬上大银幕,而且还是好莱坞电影。担任那名骑士主角的演员为泰罗·鲍瓦,而饰演伯颜将军的,则是欧森·威尔兹。以前曾经在电视上放映过一次,我对那个由欧森·威尔兹穿着蒙古的将军服饰,乘着马在水田之上越过的影象,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由于这部电影实在是少见的珍品,因此在我经过一番努力地寻找录影带后依然不可得。我和陈老师之间还有找到带子一定要让他也看一看的约定呢! 好了,关于第七十七位的张世杰这个人,本来乃是北方出身,后来从军队之中脱走投向宋军,并且当上了将军。 有些说张世杰坏话的人,骂他是从无赖汉窜出来的下等士官,但他毕竟还是为宋起而作战的人。 至于忽必烈这边,他之所以不杀文天祥而将之俘虏,乃是想要让他为自己所用之故。当时降服于元军的人很多,当然忽必烈也会将这些人加以采用,然而以他的眼光来看,这些人乃是因为事态对宋不利,因此才降服的,实际上就如皇后所说,当事态对元不利时,那他们便会舍元而去了。所以,反而那些顽强抵抗的人,人格比较值得信赖。由于忽必烈这么想,所以他也曾对降服的人出言讽刺道:“难道说宰相不好,就是背弃皇帝的理由吗?” 特别的是文天祥不但是科举合格,也是以前曾经说过的那种能够得到天子赐字的人,因此忽必烈自会想要让这种人能够出仕于自己。在他的计算下,如果连这种人都愿意跟随自己的话,那么不论是以武力抵抗的人,或是在精神上抵抗的人,大家应该都会降服的。 然而文天样还是一直顽强地抵抗,并展开了游击战。只是文天样实在是太为正直,在他的心目中也认为别人都应该是如此,是以也曾好几次地遭到背叛。 他曾一度为元军所俘,幸好后来以计谋逃脱。其后,由于连身份低下的人都对文天样十分尊敬,而不惜生命来跟随他,因此又持续了数年的转战,惟在情势依然不利之下,文天祥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