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两百三十三.黄河工程 (第1/2页)
两百三十三.黄河工程 帝国。山西地区。黄河沿途所经的地区和附近的河域如今都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经过三年时间的实地勘测。帝国最大的工程开始了。被刘宏委以重任的司马防和杨彪等一干心腹早已从幕僚成长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干练官僚。 或许对帝国的大多数利益集团来说。他们无法理解刘宏不惜巨大的代价来进行黄河工程究竟有什么意义。虽然黄河这几年也有过几次水灾。可是规模并不大。根本不需要如此大动干戈地去治理。要知道这个庞大的工程几乎涉及了帝国的整个北方。起码帝国在三到五年之内没有余力去关注帝国之外的事情。 不过对亲自和帝国水利方面的学者一起待了三年。在黄河。淮河所经过的地区实地勘察了三年的司马防和杨彪等人来说。黄河工程是帝国万世霸业的基础。一旦整个工程开辟的新河道贯通。那么黄河的水患将至此杜绝。同时还可以让凉州。并州至幽州等地的气候发生变化。同时也让土地更加肥沃。适宜耕种和放牧。 和大运河工程不同。因为大运河通行以后具有通航和商业利益。所以当初刘宏可以通过出让部分利益。让帝国的各个利益集团出资进行建设。但是黄河工程则不同。可以说这个浩大的工程对那些利益集团没有任何吸引力。尽管他名下经统合了各个利益集团。但是他并不打算使用强硬的手段让他们出资。反正这个工程他并不急。即使修建上二十年。三十年也无妨。更何况帝国现在的周边环境极好。没有什么外患可以牵扯帝国地精力。 御书房内。刘宏看着司马防和杨彪在工程开始后送来的公文。神情轻松。看起来这些心腹很清楚自己想知道的东西。整个黄河工程被他们分成了三步骤。而第一步便是在益州和凉州分段式的建设水利。拓宽各大支流的河道。同时挖掘大型湖泊和水库。这样一来便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主体工程量。因为地方水利本来就是帝国官吏考核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而且各地的百姓对于修建本地地水利和道路工程并不抵触。这可以为整个工程省去不少的花费。 当然那些连接段的工程就要靠奴隶和招募的人员来完成。不过这一切司马防和杨彪也都做了最细致的表格。最后整个第一步骤的工程花费只有大运河的六成。但是工程量却相当于整条大运河。可以说两人把预算压到了最低。 放下公文。刘宏开始计算起来。当年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可没有那么好的财政状况和人力资源。而可还是在四年内开通了大运河。司马防和杨彪认为第一步骤的工程三年内可以完成。严格来说两人并没夸口。只不过两人对奴隶地使用过于苛刻了些。 刘宏并不是什么善人。用于黄河工程的三十万奴隶他也并不在乎他们的死活。但是过于压迫必然会导致反抗和效率低下。这不是他愿意见到地。最后他给司马防和杨彪的预算追加了一成。用于改善奴隶的生活。同时对那些奴隶同样适用帝国的释奴令。只要他们安分地工作。其中勤快老实的可以成为帝国的平民。摆脱奴隶的身份。 从昭武七年开始。整个帝国进入了为期三年的水利集中建设期。作为一个有别于之前历代天子地统治者。刘宏并不拘泥于某种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行的体制可以说让整个帝国得以处于高速地发展状态中。就好比他扶持了大批的中小地主。士族通过转入工商业从而获取了可以和传统豪强抗衡的财力以后。对市场进行了自由开放政策。但是在重要领域方面却奉行国家完全控制。比如水利。道路。钢铁。粮食这些行业。全都被他通过帝国商会牢牢地控制着。不许他人染指。 历代进行浩大工程而亡国的朝代。莫不是君主过于急功近利。试图在短时间内完成。又或者是同时进行其他战事。而又无法提高官吏的工作效率。导致贪腐侵吞了大批建设物资和资金。最后才导致帝国。秦和隋这两个朝代的二世而亡几乎便可以说是这方面地典型。秦朝修长城。筑驰道。南吞百越。北逐匈奴。隋朝建大运河。三征高丽。但相比较而言秦朝却更加强悍。因为始皇帝在世时。帝国上下地官吏保持着廉洁和高效。才使得如此浩大繁重的工程下无人造反。而到了二世手里。既不能统御天下。又不能约束权臣。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